中国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沧源举行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0日        点击数量:2409

中国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沧源举行

 

11月7-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云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创新团队、云南省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发展研究智库共同主办,云南省临沧市社科联、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中国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军队院校以及政府部门的百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主编谭秀英编审主持,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海燕,云南省临沧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刘军,国际关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朴锋春,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辉,云南民族大学原校长、云南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正厅)、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智库首席专家及负责人,创新团队负责人那金华教授,云南新型智库联盟负责人尤功胜副研究员先后致辞。
 
赵海燕部长对沧源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沧源佤族自治县俗称“阿佤山区”,又称“葫芦王地”。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国土面积2446.4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和1个农场,93个行政村(社区)。县内居住着佤、汉、傣、拉祜、彝等二十六个民族,全县总人口18.7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5.20%,佤族人口14.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7%,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40%,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是世界佤乡、心灵家园,是佤族文化的发祥地和荟萃之地。沧源县城离中缅边境167界桩仅14公里,国境线长147.083千米,是秘境边关,开放前沿,有永和、芒卡,班老口岸通道与缅甸通商口岸对接,是滇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通商门户之一。2018年该县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目标。
 

 

赵海燕部长致辞

 
刘军主席对临沧市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临沧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最西南部,北回归线横穿辖区南部,是印度洋、太平洋分水之地,国土面积2.4万平方千米,辖7县1区。镇康、耿马、沧源3县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90.791千米,是云南沿边开放的重要窗口,通往南亚东南亚,通向印度洋的黄金口岸,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主要通道、基地和平台,是中国、西南、云南面向印度洋开放的重要通道、枢纽和节点。随着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临沧凭借着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被列为云南五大出境通道之一。刘军主席指出,本次会议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召开,必将如巍峨厚重的阿佤山提振信心、激发热情,促进临沧地区边疆繁荣稳定,阿佤新歌不断传唱。
 

刘军主席致辞
 
朴锋春副处长代表国际关系学院致辞。朴锋春副处长指出,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关乎到国家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是国家繁荣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非传统安全议题日益上升为影响边境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边疆地区的安全,就不会有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整体安全,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高度重视,并且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意义重大。本次会议以此为主题展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对国际关系学院牵头建立的“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与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朴锋春副处长致辞
 
李辉副书记代表云南民族大学致辞。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建校六十余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目前,云南民族大学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李辉副书记致辞

 

那金华副主任对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付出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尤其感谢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云南省各地市州的专家代表,欢迎各位专家从祖国各地莅临沧源。那金华副主任对沧源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回顾,指出沧源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建国七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发展的全面跨越。
 

那金华副主任致辞
 
尤功胜副研究员对云南新型智库联盟进行了介绍。云南省新型智库联盟成立于2018年,智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导向,完善运行机制,整合研究资源,聚集智库人才,发挥云南优长特色学科优势,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深入研究,推出高水准研究成果,更好服务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尤功胜认为,本次研讨会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会议主题非常贴切,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他也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对智库的发展多提意见。
 

尤功胜副研究员致辞
 
主旨演讲阶段由朴锋春副处长主持,那金华教授,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部刘中伟副主任,吉林大学国际政治系刘雪莲教授,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东喜马拉雅景观保护与发展项目负责人易绍良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薛力研究员,临沧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余昊东教授以及中共沧源佤族自治县委书记杨志厅分别作主旨演讲。
 
那金华教授在题为“多维度构筑周边国家中国文化圈”的演讲中指出,目前中国周边国家存在受西方国家势力影响大、开展周边外交工作来自民间的阻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推动。毗邻云南的周边国家佛教信仰比较集中,尤其是在缅甸有着大量的南传佛教信仰信众群体,同时在云南滇西边境地区也有广泛的南传佛教信仰群体。根据南传佛教具有明显的国际性、民族性和长期性的状况,运用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南亚地区信众广泛的特点,发挥其在东南亚南亚国家中构筑“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的说服、沟通的作用,建构滇西边境区域“南传佛教文化圈”,是云南在东南亚国家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化沟通以及产生影响和力量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以及云南利用南传佛教文化搭建民心沟通纽带、独具“走出去”影响周边国家民众的有利条件。

 

那金华教授主旨演讲

 
刘中伟副主任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进展情况。国际关系学院遵循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规律,推动学科理论建设先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优势。其主要工作方式是,通过创新构建学科体系和理论发展,长期跟踪美国国土安全专业发展建设,结合我国总体国家安全工作实际,搭建了目前建设的六个方向,并征求了包括中央国安办等相关部委和兄弟高校的意见,形成了一定共识,成为国际关系学院发展国家安全一级学科的布局方向模板,具备了该学科布局的前沿独创性。此外,在建设过程中,国际关系学院还注重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理论,明确学科发展思路和布局,完成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功能,主要工作路径包括规划编制和方案制定落实,进行二级学科与学科方向设置与招生,加强机构平台建设与师资力量调整,加快专业课程和各类教材建设,推动国家安全全民教育进程,加强科学研究与政策咨询以及强化数据媒体和图书资源建设等方面。
 

刘中伟副主任主旨演讲
 
刘雪莲教授结合本人及其团队赴多个边境口岸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以新型周边关系应对边境安全新变化的主张。她指出,边境安全问题从来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在交往中产生的。边界的双重属性在全球化时代下赋予了边境地区屏障功能与中介功能,边境地区的功能转换过程深刻影响了边境地区的跨境关系,也给边境安全问题带来了新的变化,主要在于主体的多元化、议题的多样化、致因机制的复杂化和治理需求的上升。边境安全问题产生的场域与跨境关系变化需要中国对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进行调整,通过构建亲近互信、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尊重包容的新型周边关系,理顺安全主体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划分,在发展中解决安全问题,构建命运与共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刘雪莲教授主旨演讲

 

易绍良研究员认为,我们需要从国家安全高度重视加强中缅跨界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缅边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存在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中缅边境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以及与其管理有关的问题与挑战都具有强烈的跨边界特征,需要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中国积极参与的国际公约、中缅双边合作协议及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安全、绿色“一带一路”等理念与政策及中缅现行很多保护区边界相连的实际情况为中缅开展跨界生态安全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基础。两国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科技合作与信息交流、建立联合保护区、开展保护与发展项目合作和合作执法等进一步加强边境地区生态安全合作。

 

易绍良研究员主旨演讲

 

薛力研究员对“一带一路”倡议与新时代中国外交之间的关系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讨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中国梦”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同时,新时代的中国外交事业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缅甸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以及推行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国家,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缅北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于中国的国家利益意义重大。因此,在缅北问题中,缅甸政府与缅北少数民族武装之间如何实现共赢,尤其是在双方签署《全面停火协议》之后,该地区应该推进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薛力研究员主旨演讲

 

余昊东主任主要从临沧实践的角度对中缅边境治理与国家安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缅边境治理是国家边境治理中的重要一段,边境治理分为日常治理和应急治理。日常治理确保国家边境长治久安,应急治理确保边境突发事件中国家战略安全。临沧在这两个方面常抓不懈,形成了临沧实践、临沧经验。在边境应急治理层面,临沧形成了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实践,具体做法是三个“一体化”:即“党政军警民”一体,“市县乡村组”一体和“团营连排班”一体。在日常治理中,临沧市结合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的实际,于2017年初创造性提出并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新时期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路径,为实现边疆地区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再创“临沧实践”“临沧经验”。“临沧实践”先后在《求是》杂志、《求是内参》刊发,为国家2.2万多公里边境线上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市、旗,108个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临沧经验”。
 

余昊东主任主旨演讲
 
杨志厅书记结合沧源本地实践,提出了努力发展自己、帮助邻居,以实现边疆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思考。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沧源已经于2018年实现了全面脱贫,解决了全境道路硬化、信息化建设以及人民群众教育、卫生、饮水等基础保障问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实现了“良好的生态保护下来,传统的文化流传下来,良好的社会秩序管控下来”的可喜局面。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沧源县还努力 “帮助邻居”。缅甸佤邦作为最大的佤族聚居地,与沧源县山连山、水连水、心连心、文化连文化。沧源县从解决民生入手,为缅甸籍学生提供教育保障,并且在卫生、文化、农业等方面与之构建了密切联系。沧源的一系列做法,为保障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杨志厅书记主旨演讲

 

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分别就国家安全新态势下对周边外交的影响及应对思路;国际比较视野下的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议题与维护边疆安全;中缅跨境合作与维护边疆安全等四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会学者通过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迸发出思想撞击的火花,研究议题呈现出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个人兴趣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结合的特征。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涉及多学科的研究,该主题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进行讨论。边疆与边防的治理与相互关系影响着中国如何走向周边,走向世界,因此需要多元定义边疆,创新边疆治理模式,综合运用军事、法律、公共管理、文化、宗教等方式维护中国的边疆安全。
 

第一组分组讨论

 

与会学者主要从美国、俄罗斯、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国在边疆治理和跨境安全治理的经验出发,总结归纳这些国家在边疆治理层面的经验和优势,尤其是这些国家在治理跨界民族问题时解决民族矛盾、打击跨界犯罪和分裂势力等方面的合理做法,并以此得出对于中国的相应启示。

 

第二组分组讨论

 

与会学者还从理论建构和现实议题推动两个方面出发,对极端主义、海外利益保护、网络安全治理、医疗援建、卫生安全等与边疆治理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深化了边疆安全治理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第三组分组讨论

 

与会学者针对沧源县与缅甸毗邻的实际情况,从中缅合作与中缅关系的现实维度出发,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以及案例分析,深刻剖析了中缅两国当前存在的边疆治理问题,并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路径提出了严肃的理论思考以及具体的政策应对措施。

 

第四组分组讨论

会议最后由沧源佤族自治县中国佤文化研究会陈卫东副会长和谭秀英主编总结。两位主持人认为,本次会议体现了多领域的研究主题、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多层次的研究路径的“三多”特点。本次参会的专家学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的洞察力,具有严谨的学术作风,提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建议。会议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军事、法律、医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以及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科创新、学术创新和学人创新的特点。特别是本次会议的举办地选择在云南沧源,会议通过实地调研以及与基层工作者交流对话的方式,打破了很多学者仅仅只是坐在书斋做学问的局限,切身体会到治理边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以及提出新的解决思路。
 
本次会议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的要求,以新中国国家安全观为主线,就中缅边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推动了边境边界问题的跨学科交流研究,也为新时代中国的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

 

会议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