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0日        点击数量:3383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三个七十周年74日至5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8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约17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将近70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为期两天的发言讨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开幕式由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李家兴主持,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国际关系学院校长陶坚分别致辞。陶坚校长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陶坚校长指出,本次会议讨论的话题,都是与当前国际安全体系、国际安全难题与全球性治理等相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细化为“和平”与“安全”两大主题,与当前“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息息相关。

陶坚校长致辞

李家兴副校长主持研讨会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会议设有六个议题:一是二战以来国际安全体系:变迁与发展;二是联合国与全球治理机制:评估与反思;三是当前重大国际安全难题:治理与前景;四是中国在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新角色;五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合作;六是中国国际关系期刊国际化发展与前景。各位与会代表对于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巴里·布赞、黄仁伟、刘德斌、王逸舟发言 

       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教授巴里·布赞提出了基准时间的概念。布赞认为,基准时间是宏观历史过程中的临界点,标志着一连串的重大变革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延续。布赞将20世纪的三个基准时间(一战、二战和冷战)置于1920世纪两个世纪的视角中加以审视,他认为,20世纪国际政治的关键事件都应该被视为19世纪全球性变革所引发的发展态势和挑战的后期结果。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研究员指出,中美国际秩序之争实际上代表了未来世界的某种发展趋势。在未来国际秩序的设计上,中美在国际问题上的合作将是未来世界秩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刘德斌教授提出,当前国际体系的崩塌与重构几乎是同步的,只有进入到各国相互大融合的世界,这样的局面才能既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中国利益,更符合全世界的利益。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教授认为,中国是当今国际秩序的重要受益者,而且受益的空间还有很大。中国应当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改造者、改良者、建设者,中国和国际体系的关系的磨合,不是短期和离合式的过程,而将是人类社会21世纪的一个重大变迁。

李形、唐永胜、林宏宇、杨伯江发言 

      丹麦王国奥尔堡大学发展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李形教授认为,目前的世界秩序正处于从绝对主导权过渡到相互依存相互交错的阶段,当前的世界秩序存在无秩序、新秩序与世界重塑的相互交织,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国博弈的现象,中国在这个体系的加入将对相互依存相互交织主导权产生重要作用。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主任唐永胜教授提出,当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对外联系也在增加,但是中国仍然还是处于上升中的发展中国家,体系中结构性权力仍然非常欠缺,没有条件做超出他能力范围的很多事情,因此中国不能战略冒进。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林宏宇提出了国际安全与战争的三个战略维度:从历史维度来看,人们对国际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现实维度来看,当前中小国家任性乱为,大国博弈暗流涌动,冷和平状态令人担忧;从未来维度来看,中美关系与中日关系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伯江认为,日本融入战后国际体系反映了该国亲美英势力的胜利。对于战后国际秩序,日本采取的立场和基本的战略是选择性融入,并对日本在国际秩序之中扮演的角色走势进行了分析。

吴思科、秦亚青、谷口诚、金灿荣发言 

      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大使指出,中国这些年在中东争端地区的外交努力,一方面以尊重中东国家主权为准绳,另一方面加强与有关各方的接触,推动相关政府与各个反对派进行对话,在近期的实践中,更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这个地区的民生发展,产生了显著效果。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出现了三个重大变化,一是权力从传统大国向新兴力量进行分散,二是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三是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加入全球体系之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取决于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相互合作。未来世界秩序的建设需要强调伙伴关系以及在全球民主的情况下,所有的成员都作为平等的成员进行合作参与。

      日本樱美林大学东北亚综合研究所特别顾问、原日本驻联合国大使谷口诚指出,日本应尽早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日本政府不愿意加入亚投行将导致战后最差的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下去,日本采取的正确的亚洲外交应该以建立东亚共同体为目标,日本积极加入亚投行将会为日本的原创构想东亚共同体的实现开拓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认为,中美关系经历了依附于国际秩序到改变国际秩序再到决定国际秩序三个阶段。中国是三阶段演变的决定性力量。中美关系 的演变结果可能会发展为功能性伙伴。即双方之间的分歧消灭不了,但可以进行有效管控。  

陆伯彬、邢广程、斯瓦兰·辛格、王正毅发言  

      经过两天的讨论,会议取得了预期成果,体现出代表范围广、研讨话题深、学术水平高等诸多鲜明特点。本次会议主要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等重大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于这三个七十周年的探讨与反思,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与反思二战以来的全球安全与全球治理问题,从而对未来全球治理结构进行更好设计,实现全人类的共享安全以及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陶坚校长向巴里布赞颁发编委聘书

ISS英文学术期刊首发仪式合影 

     会议进行期间,国际关系学院校长、《国际安全研究》编委会主任陶坚教授向《国际安全研究》编委巴里布赞颁发了《国际安全研究》编委聘书,同时还举行了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ISS)杂志第一期的发刊仪式。ISS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Security)命名的英文学术期刊,由我校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ISS主要刊登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安全研究的一流原创成果,每年发行两期。该刊的出版,有助于在国际学术圈里提升中国安全研究的话语权,增进中外学术界对于安全研究的相互交流与平等对话。

《国际安全研究》国内外编委合影

      本次研讨会作为国际关系学院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的一部重头戏,从准备到召开,得到了校领导的极大支持,以及我校党委行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外语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的积极协助和全程参与。

与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