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视角下的地球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国际关系学院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9日        点击数量:64

 

线下代表合影

线下代表合影

 

2022年7月6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国际安全视角下的地球安全”国际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为地球安全研究引入了国际安全的视角,架起了文理交融、共话安全的桥梁。

 

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土耳其,以及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大学、外交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知识出版社等数十个政府机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80多位国际关系学界和科技界的学者,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跨界研讨。

 

 

线下代表签到

线下代表签到

 

线下研讨会现场

线下研讨会现场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志明主持开幕式,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致开幕词。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孙志明主持开幕式

副院长孙志明主持开幕式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致开幕词

院长陶坚致开幕词

 

陶坚院长代表国际关系学院,对出席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建设,特别是《国际安全研究》杂志发展的各位专家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陶坚院长指出,2014年至2021年,我校先后举办过7次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年因为疫情而暂停。历年的国际会议均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提高我校学术声誉和影响,拓展《国际安全研究》稿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陶坚院长表示,习近平主席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当前,气候变化加剧,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正因为如此,本次会议将主题确定为“国际安全视角下的地球安全”,这一主题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一个跨界的研究课题,与会专家也具有跨界性,既有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有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理工科方面的专家。相信通过跨界交流,本次会议一定能够为推进地球安全的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陶坚院长指出,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复合型的院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国家安全、国际安全教学和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衷心希望能够继续与各兄弟单位一道,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第一专题研讨

第一专题研讨

 

研讨会共分四个专题。第一专题研讨的主题为“地球气候系统的安全治理”,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高级顾问杨富强,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主持。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亚洲地理学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秦大河,日本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环境政策项目主任明日香寿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薄燕,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王谋,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中国数据研究与创新部门主任刘哲,分别就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日本当前的气候、能源政策及未来发展方向,碳中和导向下的能源安全新格局,安理会气候变化与安全辩论:共识、分岐及其逻辑,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新范式,碳中和的全球治理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

 

第二专题研讨

第二专题研讨

 

第二专题研讨的主题为“地球生态系统的安全治理”,由辽宁大学副校长李淑云,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杨华锋主持。美国史汀生中心特聘研究员兼董事会成员、东西方研究所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国土安全部原副部长帮办布鲁斯•迈康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于宏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连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联合国训练与研究中心教授保罗•阿瑟•伯克曼,分别就国际安全合作的前景,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生态安全治理与合作:中国观点,“斯德哥尔摩+50”视阈下的地球安全和治理转型,国际安全与科学共识:突发核事件地震学监测与研究,作为全球抗解性难题的新冠疫情及其风险治理,全球互联文明安全可持续的星球时间尺度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

 

 

第三专题研讨

第三专题研讨

 

第三专题研讨的主题为“地球生物多样性体系的安全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主持。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高级项目主管、《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成果组副组长关婧,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包存宽,英国伦敦都市大学教授商立军,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环境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李昕蕾,土耳其安卡拉社会科学大学讲师苏莱曼·奥尔温·阿尔提帕玛克,分别就地球生命共同体视阈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安全治理、中国方案与战略选择,全球气候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基于场域优化构建风险治理新范式,对确保《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有效实施的教育资源是否充足问题的调查结果,气候地缘与霸权护持:美国全球气候安全战略的推进逻辑,中美欧如何看待可再生能源对生物多样性安全的影响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

 

 

第四专题研讨

第四专题研讨

 

第四专题研讨的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地球安全的中国方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袁正清,西安交通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斌主持。德国国会前议员、能源观察组织主席汉斯-尤瑟夫·费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日本京都大学综合生存学馆副教授关山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郝敏,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冯琦,分别就可再生能源对能源独立、国际安全和气候保护的意义,迈向碳中和的全球能源治理与中国政策展望,气候安全及其对东亚的影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新形势及我应对,国际安全视阈下中美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合作研究,中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等问题,作了主旨发言。

 

 

我院代表积极参加研讨

我校代表积极参加研讨

 

会下亲切交流

会下亲切交流

 

 

闭幕式由国际关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标主持。陶坚院长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国际研讨会,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各位专家的演讲十分精彩,碰撞出非常多的思想火花。二是会议收到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这些论文观点纷呈,思想深邃,与各位代表的发言遥相呼应。三是本次会议有着广泛的参与性,特别是我校教师参会的热情空前高涨。四是会议组织有序,保障有力。陶坚院长最后代表学校对保障本次会议顺利进行的同传人员、会务组人员、志愿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国际关系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标主持闭幕式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标主持闭幕式

 

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陶坚作会议总结

院长陶坚作会议总结

 

经过一天紧凑而热烈的研讨及交流,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并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线上线下与会人员都纷纷表示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盛宴,让参会者收获颇丰。

 

研讨会得到了光明网、环球网等媒体,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科研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保卫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宣教处、校团委、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外语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党委行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等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