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5期
P. 32

oྒ৽pफ൙߄ؿᅚࠣఃؓಆ౯ᅞ੻໗קྟ֥႕ཙ


                           一  外层空间战略稳定:问题与研究


                 战略稳定关乎全球安全格局,长期以来始终是国际安全研究的重要议题。传统
            意义上的战略稳定性,主要是构筑在战略核打击力量的基础上,用于分析美国和苏
            联(俄罗斯)之间核力量的稳定性。就理论源流而言,战略稳定与核威慑之间存在

            天然联系。追根溯源,战略稳定性理论兴起于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展开的核军备竞赛,
            并伴随美苏核战略与核军备的发展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
                 进入 21 世纪,新技术的发展推动战略稳定研究外延的拓展。伴随太空、网络、
            人工智能、高超声速飞行器、增材制造、隐身、精确制导等新兴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世界再次处于新技术时代的边缘。   战略稳定性的逻辑也同样适用于非核武器。
                                            ①
                                                                                      ②
            近年来,关于新技术对于全球战略稳定性问题的分析探讨,已经成为国际安全学、
            战略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突破口和增长点,其中,空间技术对战略稳定性的影响
            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既有研究表明,军用空间技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对
            全球战略稳定产生影响。

                 一种是赋能模式,即空间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战略核威慑力量的内生要素,通过
            对核打击链路不同环节的信息赋能,或强化己方核力量的侦察预警和先发打击能
            力,或弱化对手核力量的突防能力与生存能力,进而导致核战略稳定或战略不稳定。

            首先,空间技术可以赋能核力量的侦察预警,通过预防战略突袭、评估对手核力量、
            监督核军备协议的执行情况等方式来实现战略稳定。有学者提出,冷战时期“侦察
            卫星机制”的出现,有助于增进美苏核军备发展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军备竞赛稳定
            性。   其次,空间技术也可以通过攻击端信息赋能降低战略稳定性。有学者指出,
                 ③
            美国利用空间技术赋能全球快速打击系统的做法,可能引起其他航天国家的焦虑,
            导致非对称反制,不仅无法实现“霸权下的稳定”,反而会冲击和破坏现有的战略
            稳定格局。   再次,空间技术对防御端的信息赋能同样会导致战略不稳定。有学者
                       ④

                ①  Todd S. Sechser, Neil Narang and Caitlin Talmadge,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Strategic
            Stability in Peacetime, Crisis, and War,”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42, No. 6, 2019, p. 727.
                ②  保罗·沙瑞尔:《无人军队:自主武器与未来战争》,朱启超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9
            版,第 340 页。
                ③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长和平:冷战史考察》,潘亚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262 页。
                ④  徐能武、黄长云:《太空威慑:美国战略威慑体系调整与全球战略稳定性》,《外交评
            论》2014 年第 5 期。

            · 30 ·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