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1804
P. 13
2018 年第 4 期
无赦”,《吕氏春秋·上农》提出“四时之禁”,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
材木山林及雍堤水”,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就有保护湖水、田地、动物和森林,
防范洪涝、地震、虫害和疫情等危害的思想和制度,因此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了
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应急救灾、疾病防治等非传统安全思想与实践。
本文则集中对中国 1978 年以来的当代非传统安全理论探索进行分析,并沿用西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ies)中对“非军事问题”(non-military issues)
的思考路径,认为中国始自 1978 年的当代非传统安全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见
表 2)。
表 2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四个阶段(1978-2017 年)
1978-1993 1994-2003 2004-2013 2014-2017
整体特征 酝酿与显现 阐释与呼吁 反思与深化 建构与拓展
祖国安全、国家的 非传统安全、国家 非传统安全、安 非传统安全、和合
主题/关键 安全;生产安全、 安全、新安全、综 全治理、和合主 主义、人类命运共
词 煤矿安全、粮食安 合安全、安全环境 义、优态共存、 同体、总体国家安
全等 总体国家安全 全观、中国学派
发文量 —— 85 1 545 892
基础/政策 —— 62 1 312 744
研究数量
国家级基 —— —— 66 120
金资助数
注:国家级基金资助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资料来源:依据 CNKI 检索结果的统计,搜索时间:2018 年 4 月 10 日。
第一阶段:酝酿与显现(1978-1993 年),从改革开放伊始至 1994 年学界第一
次明确使用“非传统安全”话语之前。这一时期,整个国际社会历经了强劲的美苏
对抗与苏联解体,在安全态势的质性转换过程中,生态破坏、贫困与疾病、宗教冲
①
突、事故性灾难等“非战争性”“非军事性”问题愈加得到国际关注。 受全球安
①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相关探索主要有:20 世纪 70 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
《人类处于转折点》等报告;1983 年,理查德·乌尔曼(Richard H. Ullman)在《国际安全》期
刊上发表《重新定义安全》,认为“安全”应该包括非军事性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和平
研究兴起“扩展–深化”视角(deepening-widening approach,包括常规建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人的安全、批判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哥本哈根学派、后结构主义七个学派,这成为后来 NTSS
的主要理论来源);联合国先后提出要重视环境、人口、疾病、性别等问题,提出“人的安全”
(human security)及其七项内容。参见 Richard H. Ullman, “Redefining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8, No. 1 (Summer 1993), pp. 129-153。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