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1期
P. 13

2020 年第 1 期

               展与和谐为主要议题的非传统安全不断凸显和强化。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
                                                                              ①
               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均对国家安全的这一转向予以了密切关注。
                   作为下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治理领域中的讨论和应用

               并非一个新鲜事物。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就有一批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
               例如,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史蒂文·希姆巴拉(Stephen Cimbala)、菲利普·施罗特(Philip
               Schrodt)以及保罗·莱纳(Paul Lehner)等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技术可能造

                                  ②
               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实际上,本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热潮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其在
               国家安全中的嵌入程度。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国家安全的主要关注领域,将人工智能在
               国家安全中的应用范式分为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两个方面。从传统安全领域出发,主
               要关注人工智能在军事力量与战略对抗中的威胁性使用与控制,非传统安全领域则主要

               关注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与规范。当然,国家安全治理本
               身由诸多交叉的治理议题和治理体制组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特性,这就使得人
                                                                    ③
               工智能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的各类应用存在的交叉性更为凸显。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在国家安全中的应用范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传统安全来看,人工智能的军事化应用将推动形成新的军事能力和战略
               博弈模式。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最为普遍与最为成熟的便是这一技术在战
               场数据收集与分析上的应用。与传统的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化技术的军事应用不同,



                  ①  例如,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
               Jr.)所提出的“相互依赖”理论就认为,在“复合相互依赖”(complex interdependence)条件下,
               国际行为主体及联系渠道的多元化不仅将加剧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并且国家
               安全、地区安全与全球安全间的联系将更加密不可分。参见[美]  罗伯特·基欧汉、[美]  约瑟夫·奈:
               《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5-6 页。建构主义中的哥
               本哈根学派则提出了“古典复合安全”和“安全化”理论,主张在宽泛议程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兼
               容传统主义”的安全分析框架,并希望通过“非安全化”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平。参见 [英]  巴瑞·布
               赞等:《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6 页。批判理论的代表人
               物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则将文化认同原理用于国家安全的分析,并指出国家的安全
               环境同样深受文化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参见 Peter Katzenstein, ed., The Culture of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1-13。
                  ②  参见 Stephen Cimbal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Idaho Falls, Idaho:
               Lexington Books Press, 1987; Philip Schrod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ormal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merican Sociologist, Vol. 19, No. 1, 1988, pp. 71-85; Lehner Pau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National Security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New York: Tab Books, 1989; Adrian
               Hopgoo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ype or Reality?” Computer, Vol. 36, No. 5, 2003, pp. 24-28。
                  ③ [意]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第四次革命: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人类现实》,王文革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8-9 页。
                                                                                     · 11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