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15
2021 年第 3 期
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被称为“修昔底德陷阱”。罗伯特·吉
尔平(Robert Gilpin)甚至认为,“解决国际体系结构与权力再分配之间不平衡的
①
主要手段”只有“霸权战争”。 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关
“修昔底德陷阱”的议论越来越多。对此,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表
②
示,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事实上,中国的
国家安全政策的防御性特点鲜明。“守望相助”在字意表达上,是基于应对外部侵
略和自然灾害而言的,这生动地体现了当今中国安全观的防御性特点。不同于西方
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防御性原则的同盟理论,守望相助安全理念强调通过改进自身
在安全中所处的劣势,从而减少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并非通过防御性原则
同一些国家建立军事性质的同盟,更不是在进攻性原则基础上侵略他国来换取自身
安全。近年来,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威胁论”的指责恰恰是因为不了解中国安全观
中的防御性原则,导致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歪曲与误读。
安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防御性概念。守望相助,将安全观的认知回归到安全
概念的本源。只有在“不存在危险”或“没有危险”的状态下,安全才有保障。但
在现实中,无论从空间属性还是时间属性上看,这种完全意义上的安全都是不存在
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标就是最大化地占有世界权力。国际体系中没
③
有维持现状的国家,大国的首要目标是生存,战争是增加大国权力的主要战略。 依
循这一理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安全观始终反对战争,认为
应该“上兵伐谋”。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总方针,主张积极防
御,始终反对对外扩张。在这一前提下,守望相助安全理念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
实现世界各国安全的最大化,需要集体的合作,需要守望相助。
(二)中国国家安全的国际性原则
守望相助安全理念反对“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狭隘安全,而是强调国际合作,
表达了中国开放的安全思维,契合了中国希望与各国安全目标对接的良好愿望。事
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组织能够独自解决所有问题,这使得国际合作成为必
① [美] 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宋新宁、杜建平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91-197,199-200 页。
②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载《人民日报》
2017 年 1 月 20 日,第 2 版。
③ [美] 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3 年版。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