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
P. 93
2019 年第 6 期
(三)塑造功能:建构符合安全需求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
塑造功能是指理想的网络文化能够塑造观念(价值观、认知、认同感),以及
行为方式和组织方式,网络文化的塑造功能以道德和事实为基石,并着眼于互联网
作为工具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上升到外交层面,意味着国家在网络空间中需要维护
国家利益,并同时遵从国际道义,为世界贡献增进道义的理念。
1. 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的塑造
学术界存在着诸多关于政府与媒体之间关系的观点。有的观点认为,如果信息
自由流动,那么公众可以作出理性的判断,真相会自动呈现,媒体应当扮演政府和
①
民众之间的调节角色,这是美国政府比较倾向的一种对待媒体的哲学。 随着传播
媒介种类不断增多,在一些人看来形成了冲击国家地位的“超媒体环境”。但是,
媒体并没有削弱政府,政府却能适应新技术。 国家善于管控信息,敏锐的政府会
②
③
筛选信息,威权国家则会控制网上政治行为。 互联网的产生,相当于在现实世界
之外出现了一个虚拟的镜像。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政府在国内社会和
国际社会的权威根基。
当网络空间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时,网络媒介就成了一个文化空间。一个
国家成熟的网络文化是一个能够具有能动性的体系,可以依靠政府、市场、规范和
传统价值观这几个枢纽的支撑和相互制约,塑造顺应时代发展和安全需求的价值
观、认知和认同。
网络价值观大体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的价值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实际生活中,
由于人们大都以真实身份进行活动,因此更会受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法律的制约。
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内心中的一些隐忍的、负面的和秘密的情绪爆发出来。“网络
共同体比线下的共同体在情绪表达方面周期要短一些。参与网络论坛和讨论小组的
网民因为很少受当地社会规范的束缚,他们之间互动的速度更快,更加经常性地发
④
表看法。”
① Foad Izadi, “U.S.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The Case of Iran,”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 Society, Vol. 39, No. 2, 2009, p. 144.
② Jonathan Kirshner, “Globalization, American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23, No. 3, 2008, p. 368.
③ Daniel W. Drezner, “Weighing the Scales: The Internet’s Effect o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Vol. 16, No. 2, 2010, pp. 31-32.
④ Janusz A. Hołyst, “Introduction to Cyberemotions,” in Janusz A. Hołyst, ed., Cyberemotions:
Collective Emotions in Cyberspace,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2017, p. 2.
·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