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6期
P. 96

国际安全视域下的网络文化与网络空间软实力

            通讯软件。这些科技创新把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网络在网络中反映出来,
            而且加以放大,人们只有突破地理空间才能达成的聚集和沟通,通过这些网络技术
            创新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得以实现。但是在网络中存在着诸多具有破坏性的网络

            组织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公司之间为了商业利益的争夺,在网络上蓄意进行商
            业诋毁,以此抢占市场份额。国际犯罪团伙则会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主动接近网络技
            术专家并试图将其招募进团伙,他们还会在网站的技术团队中寻找技术专家的联系

                  ①
            方式。   一些市民社会组织的活动者可能利用 Web 2.0 技术绕过国家监管,共同表
                                            ③
                             ②
            达对政府的不满。   一些网络大 V   之间相互联络,组成舆论造势的团伙,在一位
            大 V 发出某条误导舆论或者完全虚假的炒作信息之后,其他大 V 立即予以转发,
            形成在短时间内的舆论声势,企图扰乱网络舆论秩序。

                 在与国际安全有关的网络行为和组织方式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发展中
            国家的崛起在一些发达国家看来是对其领导权或全球格局的冲击,金砖国家机制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引发了发达国家的一些非议,“一带一路”倡议在世

            界各地拓展并取得成功,则常常被西方网站打上“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的标
            签。一些国家的政客、学术界和媒体在网络上刻意炒作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
            国崩溃论”和“新兴经济体崩溃论”。在香港“占中”事件中,美国和英国的政府
            和网络媒体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YouTube、Facebook 等网站成为“占中”组织

            者宣传阵地,即时通讯软件则成为组织工具。西方媒体大肆美化“占中”运动中的
            所谓领导人物。2018 年 3 月爆发的 Facebook 用户数据泄露事故表明,网络公关公
            司在获得了网民信息之后,可以以“微定位”的方式向其推送网络信息、新闻报道

            和评论,影响其在选举等问题上的政治立场。
                 理想状态下的网络文化体系可以向网络使用者和参与者传播互联网的精神,即
            网络使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互联网虽然是虚拟空间,但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
            维度之一,也应当符合公认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政府可以向国家内部和向

            全世界宣传互联网的正确使用方式和使用道德,对毫不顾及道德而损害他者利益的


                ①  Peter Warren and Michael Streeter, Cyber Alert: How the World is Under Attack from a New
            Form of Crime, London: Vision Paperbacks, 2005, p. 36.
                ②  Daniel W. Drezner, “Weighing the Scales: The Internet’s Effect on State-Society Relations,”
            Brown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 Vol.16, No. 2, 2010, p. 40.
                ③  大 V,即 Very Important Person(VIP)的简称,是指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微博平台上
            获得个人认证,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由于经过认证的微博用户,在微博昵称后都会附有“V”
            的图标,因此,网民将这种经过个人认证并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用户称为“大 V”。

            · 94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