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2期
P. 89
2021 年第 2 期
战后日本史上在任时间最长(2 799 天)的首相安倍晋三于 2020 年 8 月 28 日
闪电辞职,其任职时间超过了佐藤荣作、吉田茂等日本前辈政治家。安倍晋三 2012
年 12 月二度成为日本首相之后,中日政治关系一度恶化。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和钓
鱼岛领土纠纷的再爆发,令关心两国关系的观察家们担忧这两个东亚国家会否再次
兵戎相见。然而,以 2014 年为开端,中日关系的恶化得到了有效管控。2017 年后,
两国政治关系明显回暖,中日建立了海空联络机制,实现了两国领导人和军舰的互
访。为什么安倍在 2012 年对中国采取相对强硬的政策?为什么日本的对华外交在
2017 年后又出现回暖的趋势?安倍内阁近八年的对华政策有何特点?本文运用国
际关系学中新现实主义理论,结合日本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国别特征,尝试解读和总
结安倍第二次执政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和变化。本文认为,由于中美两个大国
的战略竞争加剧,日本的对华政策正在从“战略制衡”(Strategic Balancing)向“战
术避险”(Tactical Hedging)的方向蜕变。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 2017 年以后日本
对华外交出现战术性政策调整,增加了促进中日合作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中日之间的对立。
一 研究日本对华政策的理论思考
如何理解安倍时代日本对华政策的内涵和变化?从研究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可
以运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一问题。一是历史分析法,即尝试直接进入日本对华外交
实证研究的领域,运用归纳法来总结和概括安倍内阁对华政策的具体特征。运用这
一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向读者展现丰富的实证资料和历史背景,但其短处是在分析过
程中往往对史料缺乏理论化的解释,且容易出现过分注重历史细节的倾向。二是理
论先导法,即根据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概念、假设和框架来分析日本的对华政策,
以达成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概念化和理论性解释的简洁性。运用这一方法的好处是可
以对日本对华政策进行极为精炼的理论解释,其研究结论有助于对未来可能发生的
类似问题作出前瞻性分析,但其短处是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预设,
且可能忽略相关背景因素和被观察国独有的国别特征和历史经验。对于这一方法论
上的两难,即使在西方学术界内部,历史学者(或国别研究学者)和国际关系学者
(或社会科学研究者)也曾展开过激烈的学术辩论。历史学者通常认为历史事件是
独一无二的,难以作为理论的实证基础而被普遍化,强调被观察国家的特殊性。国
际关系学者则认为历史学者的解读过于偏重叙述性,且因过分注重历史事件的细节
·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