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8

武装冲突与妇女赋权


                 然而,既有研究大多是基于跨国观察数据(observational data),发现的相关
                                             ①
            关系难以进一步校正为因果关系。  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宏观层次上
                                                     ②
            的跨国比较,关注的是冲突的中长期效应,  而对于冲突如何影响妇女赋权的社
            会支持基础缺乏研究,对于促进或阻碍妇女赋权的微观机制知之甚少。鉴于此,
            本文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从微观层次探究国内武装冲突如何影响社会对于增进
            妇女赋权的支持,尤其是在短期内的支持。

                 回答这一问题对于妇女赋权运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妇女发展具有重要的
            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从微观基础上厘清战争和冲突影响妇女赋权的机制,是
            探求“性别平等—冲突关联”机制的关键一环。妇女赋权不仅仅需要顶层设计,
            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层面的支持,只有真正在全社会建立妇女赋权的支持基础

            和规范,有利于巩固妇女赋权的相关政策才会持续发挥效果,才能真正打破性别
            等级。因此,探究微观层面武装冲突如何影响社会成员对妇女赋权的态度和支
            持,将弥补既有研究过于关注宏观因素的不足,在理论上提供关于妇女赋权的新

            知识。其次,微观层次的社会成员的支持对于推进具体的性别平等和落实可持续
            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联合国安理会第 1325 号决议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
            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对冲突后(战后)国家社会层面上的支持基础进行探究。
            性别等级是一项根植于社会的关于男女权力与从属的等级,在微观的社会层面理

            解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府在武装冲突前后对待妇女赋权政策,将为我们在政策实
            践上推动妇女赋权提供社会微观层面的理解。在世界范围内,各国由于社会制度
            和文化的差异,社会对待妇女赋权的态度存在差异性,理解微观层面的差异,对

            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妇女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针对上述挑战和困难,本文运用两个“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来评
            估武装冲突对于妇女赋权的社会支持基础的影响,探究在微观层次和短期内武装
            冲突影响妇女赋权社会支持基础的因果关系。自然实验方法的运用可以克服跨国

            观察数据无法很好地处理选择偏差和内生性的难题,为在微观层次上评估因果关



                ①  Erik Melander, “Gender Equality  and Intrastate Armed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49, No. 4, 2005, pp. 695-714;  Erik Melander,  “Political Gender Equality  and  State
            Human Rights Abus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 42, No. 2, 2005, pp. 149-166.
                ② Kaitlyn Webster, Chong Chen  and Kyle Beardsley, “Conflict,  Peace, and the  Evolution of
            Women’s Empower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73, No. 2, 2019, pp. 255-289; Reed Wood
            and Mark D. Ramirez, “Explor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the Gender Equality Peace Hypothesi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20, No. 3, 2018, pp. 345-367.
            · 106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