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P. 6

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


                                            一  导论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核武器数量与核威慑有效性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一)问题辨析与论文主要观点
                 核武器数量与核威慑有效性之间有何关系?这个问题与“多少枚核武器才能实

            现有效核威慑”这个经典问题存在微妙但重要的区别。   后一个问题有一个先验预
                                                              ①
            设:存在一个核武器数量门槛,没有达到这个门槛无法实现有效威慑。同时,后一
            个问题只提示核武器数量达到多少时有可能实现核威慑,至于是否一定能实现核威
            慑、如何才能确保实现核威慑,不属于后一个问题的研究范畴。与之相比,本文的

            研究问题不预先假定存在上述门槛,研究本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确定是否存在这个
            门槛。此外,本文的研究问题不仅关心多少核武器才能满足实现有效核威慑的必要
            条件(如果不是充分条件的话),更关心不同数量水平下核武器实现威慑功能的具

            体原理和所需条件。
                本文的研究问题源于对“确保摧毁”原则的质疑。现有几乎所有关于核威慑的理论
            和政策研究都认为,核武器数量是否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对核威慑有效性具有决定性影
            响:确保摧毁不是实现有效核威慑的充分条件,就是实现有效核威慑的必要条件。该原

            则对学界的影响已达到范式级程度,以至于学者们在争论中国核武器数量够不够这个政
            策问题时,尽管观点各异,但均自发地从“确保摧毁”原则出发论证各自的主张。几乎
            所有学者都不反对如下观点:如果核武器数量未达到确保摧毁门槛,则无法实现有效威

            慑,此时增加核武器是必要的;而一旦达到该门槛,继续增加核武器则是无意义的或者
            不必要的。   本文的目的是从理论上揭示“确保摧毁”范式的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
                      ②
            揭示被该范式所遮蔽的不同核武器数量水平下核威慑生效的所有可能的逻辑和机制。
                 本文认为,“确保摧毁”范式忽视了承诺可信度在核威慑生效过程中所起的关


                ①  有不少文献直接以这个经典问题为标题,例如 Alain C. Enthoven and K. Wayne Smith, How
            Much Is Enough? Shaping the Defense Program, 1961-1969,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05;
            William Burr, ed.,  “‘How Much is Enough?’: The U.S.  Navy and  ‘Finite Deterrenc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275, May  1, 2009, https://nsarchive2.gwu.edu/
            nukevault/ebb275/index.htm; Keith B. Payne, “Future of Deterrence: The Art of Defining How Much
            Is Enough,” Comparative Strategy, Vol. 29, No. 3, 2010, pp. 217-222; Keir Lieber and Daryl Press,
            “How Much is Enough?  Testing Theories of Nuclear Deterrence,”  manuscript,  November 2015,
            https://politics.virginia.edu/wp-content/uploads/2015/11/Lieber-Press-VISC.pdf。
                ②  相关理论和政策观点见本文第二部分。

            · 4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