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26
深度伪造与国家安全: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
技术应用于诈骗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现在网
络诈骗案件越来越多,作案手段花样翻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也提醒我们,在发展
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由
②
①
于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可能被应用于诈骗活动,我们必须主动防范、积极应对。
对深度伪造的治理,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对人工智能
和网络空间的治理,因此,还要广泛依靠人民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数字生
态系统。数字时代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就是个人以个体行为主体的角色来参与培育
和保护值得信赖的数字和信息生态系统。尤其是,相当大比例的数字内容是由个人
用户生成的,个人也可以确保准确和良性的信息被共享。所以,整个社会要有意识
地在个人层面培养公众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鉴于中国各地区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众对于数字产品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管理部门、网络平台和技术专家,都有义务和责任向社会说明人工智能时代新合成
媒体的影响力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只要公众了解到合成媒体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这种欺骗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当公众被教导去发现和识别深度伪造的特征
和缺陷,就能够用自己的判断决定该相信什么、不该相信什么。
此外,还要注重对特定群体的数字技术扫盲,特别是提高没有接受过系统数字
知识训练、只了解数字知识皮毛、只能简单地使用数字产品(如智能手机)的老年
人的数字知识水平。据美国学者丹妮尔·西特伦 (Danielle Citron)研究,在数字
素养方面存在“代际鸿沟”(generational divide),55 岁以上的一代更有可能传播谎
言和假新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局长邓智毅在接受记者专
③
访时表示,在中国,电信诈骗的受骗者多为老年人。 尽管这并非专门因深度伪造
④
而起,但深度伪造可能会加剧这种现象。因此,任何数字技术扫盲政策都应考虑所
有年龄组和社会不同层面,以弥合数字鸿沟和代沟。
只有更多的公众意识到了深度伪造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而在整个社会培养防范
①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 年 4 月 19 日),人民出版
社 2016 年版,第 22 页。
② 陈寿撰:《三国志》卷 52,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1279 页。
③ Brian Feldman, “ MacArthur Genius Danielle Citron on Deepfak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Katie
Hill Scandal,” October 31, 2019, https://nymag.com/intelligencer/2019/10/danielle-citron-on-the-
danger-of-deepfakes-and-revenge-porn.html.
④ 陈斯等:《全国电信诈骗每年损失100 亿,受骗者多为老年人》,https://news.sina.cn/gn/2015-
03-13/detail-iawzuney0717083.d.html。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