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
P. 10

化的经济交往和社会流动,拉回到历史上那种社会之间的隔离的状态。”   经济一
                                                                               ①
            体化、社会网络化、文明共享化、风险互构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方式表明: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共同家园,万物互联共生,安全不可分割。全人类共同价

            值正是人类自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方式的自觉认可与理性把握,是人类的
           “类意识”觉醒与提升的标志。
                 人类之所以有“类意识”,是因为人之为人具有其独有的作为“类存在物”的

            类特性。首先,人的类特性与物的类属性有着根本区别。物的类属性是固有的本然
            性,是一种限定性的概念,而人的类特性是一种超越性的概念,“人的类特性恰恰
                                    ②
            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其次,人类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种特性也有着根本区别,
            类特性正是基于对种特性的否定而生成的。种特性刻画的是动物的存在属性,即本

            质先定性、无个体性、与生命活动的直接同一性等。如蚂蚁会做各种类似人类的修
            路、制定交通规则、进行流水线工作等事情,“但蚂蚁之间的和平取决于其无与伦
            比的征战和屠杀本领,而单从数量上来说,蚂蚁因战争带来的伤亡超过人类历史上

            最可怕的事件”。   蚂蚁的“外交政策”可被概括为:永无休止的侵犯、武力夺取
                            ③
            地盘以及尽其所能消灭邻近群体,如果蚂蚁掌握了核武器,它们很可能在一个星期
            内毁灭世界。   与种特性相反,类特性刻画的是人的存在属性,即本质的后天生成
                         ④
            性、个体性、生命活动的自我否定性等。如人类事实上已经掌握了核武器,但并未

            立即用核武器去毁灭整个世界,而是尽可能用“核正义”的价值尺度约束自身。即
            使冷战时期美苏利用核武器“确保相互摧毁”来维持所谓的“冷和平”,但比起蚂
            蚁世界的“热战争”似乎要明智得多。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实现自身的最高追求,

           “类意识”自觉与“类安全”站位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依据所在。
                 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为了与西方普世价值作出根本区分,引领人类走上共
            建、共享、共赢的普遍安全之路。“普世”的说法源自“普世教会”,主要是基督教
            为了超越地域与民族传教而推行的超世俗理念。西方的普世价值在人类发展的特定

            时期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本是人类社会所追
            求的共同目标,却被西方大国“政治化”为“霸权政治”的工具,甚至成为恶意打


                ①  王缉思:《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中信出版集团 2018 年版,第 57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3-274 页。
                ③  马克·W.  莫非特:《从部落到国家:人类社会的崛起、繁荣与衰落》,陈友勋译,中信
            出版社 2020 年版,第 413 页。
                ④  贝尔特·荷尔多布勒、爱德华·威尔逊:《蚂蚁的故事》,夏侯炳译,海南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3 页。
            ·  8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