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
P. 35

2023 年第 1 期

               国家安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该学科具有非常独特的“横切延伸性”特征。
               它会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众多学科形成交叉融合,以这些领域所蕴含的现
               实危险和潜在威胁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全作为基本维度“横切”诸多传统学科领域,

                                                          ①
               将这个不断延伸的横切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种特殊的状态赋予了国家安全
               学强大的兼容性与成长性特征,伴随着国家安全认知和安全要素的拓展,其学科边
               界也将不断扩大。
                   不难发现,国家安全学的学科特征与人工智能安全属性的特征存在深度耦合关

               系。首先,国家安全学在学科建构方面以“安全”引领所有研究议程,关注现实存
                                                                           ②
               在的各种安全风险与理论上可能产生系统性影响的重要安全要素。  其较好的兼容
               性特征,能够让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安全议题进入学科研究轨道。其次,国家安
               全学的“横切延伸性”特征与人工智能的广泛适应性特点天然契合,使得人工智能

               技术多个维度的安全属性能够同时被纳入新学科的研究框架,推动原本分散于不同
               学科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可以说,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创建之后,人
               工智能安全研究终于有了可资依托的坚实学科基础,人工智能研究也将在国家安全
               学框架中获得建构系统性议题网络的宝贵机会。

                   基于国家安全学的“横切延伸性”特征,其基础研究框架也展现出非常独特的结
               构。概括而言,当前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是一个以安全要素为“经”、以安全领域为
              “纬”的议题网络,每个节点都蕴含着一组具体的研究议题,议题组之间又以不同的方
               式形成链接,在复杂的经纬交汇之间建构起具有扩展性的议题网络(参见图 1)。

                   具体来说,构成当前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的“纬线”是当前国家安全体系中业
                                                                                   ③
               已确立的各项安全类别,它们代表着目前国家在实践层面广义的安全诉求。   而已
               经被列入国家安全体系的各种安全范畴都是在长期的安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①  关于国家安全学的“横切延伸性”特征的描述,可参考李文良:《国家安全:问题、逻辑
               及其学科建设》,《国际安全研究》2020 年第 4 期,第 17-18 页。
                  ②  高金虎:《论国家安全学的学科体系》,《情报杂志》2022 年第 1 期。
                  ③  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是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特点,不同时间点上构成国家安全体系的
               具体内容会发生微妙变化。在 2022 年 10 月 16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谈及关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时,明确提到的安全领域包括:政治
               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国民安全,并提出应
               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
               设。预计这些领域将成为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充分显示了国家安全学研究
               的特点。但为保证研究的连贯性和稳定性,笔者在本文中沿用了 2022 年 4 月 15 日全民国家安全
               教育日所公布的“16 种安全”作为基本框架,相关差别对文章结论影响较小。在后续研究中,
               笔者也将根据学科框架的具体变化加以调整。
                                                                                    ·  3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