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75
2019 年第 4 期
日思想同样也有广泛支持,98%的伊拉克受访者认为天堂是永久的奖赏,超过半
数的受调查穆斯林相信马赫迪将在有生之年来临,72%的伊拉克受访者同样相信
①
这一点。 “伊斯兰国”的崛起以及对圣战萨拉菲思想进一步“伊斯兰国化”与
上述社会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同时,“伊斯兰国”提出极端主张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取同情群体的支
持、与“基地”组织等开展竞争。在支持群体可接受的范围内,极端化的主张
②
可以在次支持群体中赢得更多支持。 加之极端化组织的运作,甚至可以创造出
利于它生存的社会环境。 事实上,“伊斯兰国”也的确通过更极端的暴力,促
③
进了自身的迅速发展。“伊斯兰国”利用穆斯林群体的本体不安全感,通过对
圣战萨拉菲思想的继承与改造,实现了自群体与他群体更清晰的区分,从而为
缺乏本体安全的穆斯林提供了更强的群体身份认同,展现了更高的国际动员能
力。 ④
“伊斯兰国”不仅通过极端化获取了更强的动员能力,从其在互联网上引起
的关注来看,“伊斯兰国”取得了更显著的成功。“伊斯兰国”不仅开创了恐怖
⑤
组织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宣传的先河, 而且在网络上引发了超越以往恐怖组织的
关注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网民对“伊斯兰国”关注甚至远超对恐怖主
义的关注,尽管在此期间恐怖主义在互联网上引起的关注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峰
值。同时,相较“如何加入‘基地’组织、博科圣地或塔利班”,以“如何加入
‘伊斯兰国’”为关键词的搜索也创造了纪录。 ⑥ 尽管“伊斯兰国”在地面受
挫,但它在网络世界中掀起的关注热潮仍未完全冷却,甚至已成为恐怖主义的象
征。“伊斯兰国”所激发的全球网民对恐怖主义关注热潮以及自身的巨大影响
① 上述数据来自皮尤调查中心 2012 年调查数据,参见 http://www.pewforum.org/datasets/
the-worlds-muslims/ 。
② Clark McCauley and Sophia Moskalenko, “Mechanisms of Political Radicalization: Pathways
toward Terrorism,”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20, No. 3, 2008, pp. 415-533.
③ Donatella Della Porta, Social Movements,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110-112.
⑤ Jytte Klausen, “Tweeting the Jihad: Social Media Networks of Western Foreign Fighters in
Syria and Iraq,”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38, No. 1, 2015, pp. 1-22.
⑥ 网络关注度来自谷歌趋势,其网址为 https://trends.google.com/trends/。本文共比较两
组,时间均从 2004 年至 2017 年 9 月 3 日。第一组为“伊斯兰国”、“基地”组织、塔利班、
恐怖主义,前三个词条类型为“主题”,恐怖主义词条类型为“犯罪组织类型”。第二组为
“how to join isis”“how to join al qaeda”“how to join boko haram”“how to join taliban”,词
条类型统一为“搜索字词”。
· 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