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
P. 60

从话语危机到安全危机:机理与应对

            增加与世界的互动。与此同时,要讲究话语质量。当前中国参加的国际活动也日
            益增多,在主动发声、积极发声的同时,更要提高发声的语言质量和内容质量,
            达到预期交流效果。例如,在 2020 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众议院议长警告

            欧洲国家引进华为 5G 技术会“威胁”国家安全,傅莹当场反问:中国 40 年前开
            始改革后引入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技术,但仍保持中国的政治体制,西方国家引入
                                                                                     ①
            中国华为的 5G 技术为何就会“威胁”政治制度呢?民主制度就这么脆弱吗?
            此类的交流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2. 增强中国话语和中国文化理念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理解中国文化是理解中国话语的基础,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使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认可、接受,甚至欢迎和效仿本国提出的理念和主

            张。但是,由于中国提出的很多理念和主张都是基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如中国
            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所持的秩序观、天下观、交往观和义利观等,外国受众在文化
            背景、认知基础和社会语境方面都与中国人不同,因此,对中国话语与中国理念

            很容易产生误解和误读,或是理解不全面。例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后,西方学者就将其类比为“马歇尔计划”;中国提出中国和美国应该建立不冲
            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而美国学者则多次强调结构
            性冲突和“修昔底德陷阱”。

                 3. 重塑西方理解中国话语与行为的社会语境
                 中国的安全观和安全话语与西方传统的安全话语完全不同,按照西方的传统
            安全理论,提到安全,人们首先会想到安全困境、囚徒困境、零和博弈、国强必

            霸和大国必战,或是权力政治、丛林法则和力量均衡等,体现的是典型的二元对
            抗思维,是一种竞争、冲突的游戏规则;中国的可持续安全观强调共同、综合、
                                                                      ②
            合作、可持续,体现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  理解这些话语的
            真正内涵需要理解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国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加大对中

            国传统文化、中国思维和中国行事逻辑的宣传,是化解话语危机和避免话语误解
            需要做的基础工作。要继续加大人文交流的力度以更好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和民
            心相通,这一点对中国而言更加重要。2017 年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① 《傅莹当场站起来反驳佩洛西,现场响起掌声》,中国日报网,2020 年 2 月 15 日,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002/15/WS5e47a87fa3107bb6b579fcf1.html?from=timeline。
                ② 孙吉胜:《中国国际安全观话语的构建与传播》,载《对外传播》2019 年第 1 期,第
            46 页。
            · 58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