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7
2021 年第 4 期
后美国的反恐话语为主要案例,分析其话语中的主导性隐喻及其影响。之所以选取
美国,有以下三点考虑:其一,美国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绝对实力,通过其主导的双
边和多边行动打击恐怖主义,它是国际反恐规范的主要提出者、倡导者和“趋势引
①
领者”; 其二,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动了“反恐战争”,客观
上推动了恐怖主义治理成为全球治理中的一个新领域,而且是最为紧迫和重要的领
②
域; 其三,在九一一事件之前,大国竞争是美国的优先事项,人们普遍担心“反
恐战争”会占用资源,因而“犯罪”隐喻压制“战争”隐喻。但在九一一事件后,
“战争”隐喻成为主导性隐喻,“犯罪”隐喻被边缘化了。以美国为主要案例,有助
于分析主导性隐喻边缘化其他隐喻的机制。
一 隐喻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在分析隐喻在恐怖主义治理中的作用之前,需要对隐喻及相关概念的含义进行
简要介绍。
(一)隐喻的含义
从古希腊到 20 世纪初,人们一直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认为隐喻在诗歌等
文学作品中起装饰作用,可有可无。如亚里士多德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表示某物
的词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直到 20 世纪,随着语言学、心理学等学
③
科对隐喻的研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如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颇具影响力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④
中写到,“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认知隐喻
把明喻(simile)、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拟人和类比等都纳入自
① Ethem Ilbiz and Benjamin L. Curtis, “Trendsetters, Trend Followers, and Individual Players:
Obtaining Global Counterterror Actor Types from Proscribed Terror Lists,”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38, No. 1, 2015, pp. 39-61.
② Morten Kelstrup, “Globalisation and Societal Insecurity: The Securitisation of Terrorism and
Competing Strategies for Global Governance,” in Stefano Guzzini and Dietrich Jung, eds.,
Contemporary Security Analysis and Copenhagen Peace Research,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pp. 106-116.
③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149 页。
④ [美] 乔治·莱考夫、[美] 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 页。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