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
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反恐过程中的主导性隐喻及其后果
不变的特征。 不同的是,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将无政府状态隐喻
①
成一艘空船,表明无政府状态没有内在逻辑,它之所以产生了逻辑内容,是结构所
②
赋予的。
③
产生隐喻陷阱的原因如下:第一,隐喻的使用几乎没有限制, 只要将源域投
向目标域,就会产生新隐喻,无怪乎“隐喻的产生是一种灵感、顿悟,使用时信手
④
拈来”。 紧随其后的问题是,如何判断隐喻对错。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所有隐喻
都是错的。目标域绝对不是源域,因为如果是的话,没必要分出两个词。生物书里
没有名为恐怖主义的植物,医院里也没有名为恐怖主义的科室。如唐纳德·戴维森
(Donald Davidson)认为,“只有当一个句子被认为是错误的时候,人们才会接受它
⑤
作为一个隐喻,并开始寻找其隐藏的含义”。 如果从相似性上理解,所有隐喻又
都是真的。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与恐怖主义“传染”(国内学者更喜欢用
“扩散”一词)都是重要的议题,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厄尔·马克·科马克(Earl
Mac Cormac)所言,“必须有一些相似之处,才能被理解为隐喻,而正是这一点相
⑥
似之处,保证了隐喻中真理的表达”。 需要指出,相似性不是预先存在继而等待
⑦
人们去发现的,相反,它是被隐喻创造出来的。 选取哪些隐喻,选取隐喻的哪些
方面,完全由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决定。既然隐喻创造了目标域与源域之间可感知
的相似性,那么它就能实现自我证明,诱使他人接受。
综上,真理问题是隐喻研究中出现的最不相关、最无趣的问题之一。隐喻的真
⑧
正意义在于,当人们尝试着理解它怎么为真时,可能有一种新的理解。 显而易见,
⑨
在不存在门槛和标准的情况下,使用对自己有利的隐喻在所难免。
① [美]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 84-136 页。
②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249.
③ 隐喻受外部系统的掣肘,下文详述。
④ 王东:《科学研究中的隐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6 年版,第 22 页。
⑤ Donald Davidson, “What Metaphors Mean,” Critical Inquiry, Vol. 5, No. 1, 1978, p. 42.
⑥ Earl R. Mac Cormac,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 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p. 208.
⑦ 对相似性基础的反驳,参见王东:《科学研究中的隐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
公司 2016 年版,第 15-21 页。
⑧ [美] 乔治·莱考夫、[美] 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157 页。
⑨ 需要指出,不存在门槛和标准,也为使用多种隐喻提供了前提。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