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11
2021 年第 4 期
第二,隐喻有凸显和隐藏的特征。 如图 1 所示,隐喻强调目标域某一方面的
①
同时,也会阻止人们注意到与源域不一致的其他方面。类似于社会学中的“架构”
④
③
②
(framing), 隐喻把复杂的目标域简单化了。“修昔底德陷阱” “大博弈” 等
隐喻之所以饱受诟病,与它们凸显国家间竞争与冲突,隐藏了谅解与合作有关。如
果政策制定者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隐喻,就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不利于改善中美
关系或加剧对中亚的地缘政治竞争。同理,“隐喻是陷阱”这一隐喻凸显了隐喻限
制思维和行动的一面,掩盖了创造新的可能性的一面,因而“隐喻陷阱”本身也是
一种“隐喻陷阱”。
目标域 源域
隐喻隐藏的方面 隐喻凸显的方面 没有使用的方面
图 1 隐喻的凸显和隐藏特征
资料来源:Constantin Bratianu and Daniel Andriessen, “Knowledge as Energy: A Metaphorical
Analysis,” paper presented at ECKM 2008, Southampton Solent University, Southampton, UK, 2008,
p. 2. 本文在引用时,对原图做了改动。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但一旦使用隐喻,就会被它
凸显和隐藏的特征所限制。因而隐喻陷阱不能克服,只能缓解其影响。缓解隐喻陷
阱影响有以下对策:其一,进行隐喻分析(metaphor analysis)。隐喻分析是一种成
① [美] 乔治·莱考夫、[美] 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7-10 页。
② 参见 Stephen D. Reese, Oscar H. Gandy, Jr. and August E. Grant, eds., Framing Public Life:
Perspectives on Media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Mahwah,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③ 参见[美] 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陈定定、傅
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版。
④ 参见 Rajan Menon, “The New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Vol.
45, No. 2, 2003, pp. 187-204。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