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13
2021 年第 4 期
学术话语也有类似功能,但它们对政策的影响不及政治话语。由于既有文献已经指
明涉恐的主导性隐喻有哪些,所以本文没必要重新识别它们。以恐怖主义为目标域,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占主导地位的隐喻包括:“恐怖主义是战争”“恐怖主义是野蛮的
东西”“恐怖主义是疾病”和“恐怖主义是不受欢迎的植物”。尽管这些隐喻都是主
导性隐喻,但在美国,“战争”隐喻最重要。“野蛮”“疾病”和“植物”隐喻经常
和“战争”隐喻组合出现,它们之所以成为主导性隐喻,很大程度上因为它们与“战
①
争”隐喻没有大的冲突。
(一)“恐怖主义是战争”
首先,建构恐怖“袭击”。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不久,小布什和政府高官代表美国,
宣称这一事件是“战争行为”,指出美国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2001 年 9 月 14
②
日,小布什在全国祈祷和纪念日上说:“‘战争’已经……对我们发动了。” 有学者从
③
恐怖主义“袭击”无辜平民的视角,将其判定为“非正义战争”。 或基于双方实力的
④
差距,将其理解为“不对称战争”。 恐怖分子发动的“战争”既是历史的延续,又有
特殊意义。一方面,将九一一事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类比,认定对世界贸易中心的“袭
击”相当于对珍珠港的袭击。例如,2001 年 9 月 20 日,小布什向国会联席会议和美
国人民发表演讲称,“人们以前见过他们(恐怖分子——引者注)的同类。他们是 20
世纪所有凶残意识形态的继承者。为实现他们激进的愿景……他们走上了法西斯主义、
纳粹主义和极权主义的道路。” 另一方面,九一一事件是特殊的,它是“独一无二的
⑤
一天”“改变世界的一天”以及“一个新的恐怖时代的开始”。正因为其特殊性,才导
⑥
致应对恐怖主义的旧规则和方法不再适用,需要以新手段对付新“敌人”。
其次,区分内外群体。既然处于“战争”状态,那么就有“敌我”之分。美国
① 过于基础的隐喻,如“恐怖主义是实体”“恐怖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恐怖主义是一种
手段”,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② George W. Bush, “President’s Remarks at National Day of Prayer and Remembrance,” the
National Cathedral, Washington, D.C., 2001, https://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
releases/2001/09/20010914-2.html.
③ Robert E. Goodin, What’s Wrong with Terror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6, Chapter 2.
④ Ulf Brüggemann, “The Asymmetric War of ISIL: Implications for Counter-Terrorism,” Federal
Academy for Security Policy, Security Policy Working Paper, No. 13, 2017.
⑤ George W. Bush,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United
States Capitol, Washington, D.C., 2001, https://2001-2009.state.gov/coalition/cr/rm/2001/5025.htm.
⑥ Richard Jackson, “The 9/11 Attack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National Narrative,” in
Matthew J. Morgan, ed., The Impact of 9/11 on the Media, Arts, and Entertainment: The Day that
Changed Everything?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p. 27.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