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9
2021 年第 4 期
在政治、媒体和学术话语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叫主导性隐喻。识别主导性隐喻
有如下步骤:选取特定范围的文本;从文本中识别、收集隐喻表达,将它们一般化
为概念隐喻;统计不同的概念隐喻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较多的隐喻即为主导性隐
喻。例如,亚历山大·斯宾塞(Alexander Spencer)通过分析英国《太阳报》(The Sun)
和德国《图片报》(Bild)上关于恐怖主义的表述,识别了四种主导性隐喻:“恐怖
主义是战争”“恐怖主义是犯罪”“恐怖主义是未开化的、邪恶的实体”和“恐怖主
①
义是疾病”。 经由广泛使用和传播,主导性隐喻已成为人们对某一现象的正统看
法和常识。
人们难以放弃或替代主导性隐喻,相反,其他隐喻要么被主导性隐喻边缘化,
要么被它吸收,这个过程叫主导性隐喻的自我强化。例如,在乔治·沃克·布什
(George Walker Bush)总统执政期间,尽管国防部官员批评了“全球反恐战争”
这个术语,但他们没有成功地用其他隐喻替代它。进入国防部视野的其他术语,
如“长期战争”或“全球反叛乱战争”,都是与“全球反恐战争”互换使用的。
这种情况至少产生了两个后果:其一,“全球反恐战争”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论
述,无法挑战;其二,其他用来替代“全球反恐战争”的隐喻被吸收。因此,“全
球反恐战争”的标签被用来涵盖许多以前不被认为是“反恐”的活动。最终,“全
球反恐战争”的含义不断演变,以至于任何试图挑战这一主导性隐喻的尝试都以
②
失败告终。
(三)隐喻陷阱的含义
隐喻也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这称为隐喻陷阱。例如,无政府状态指不存
在中央权威的状态,但人们不知道无政府状态中的行为体是冲突、竞争、协调还是
合作。思维上的贫困要求人们使用隐喻。对此,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解是“无政府状
态是托马斯·霍布斯式的自然状态”。这个隐喻让人们想到国家在自行决定是否动
用武力的情况下,战争随时会爆发。更悲观的是,这种对抗性是国际政治千百年来
① Alexander Spenc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rrorism: Media, Metaphor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 Vol. 15, No. 3, 2012, pp. 393-419;
Alexander Spencer, “Metaphor Analysis as a Method in Terrorism Studies,” in Priya Dixit and Jacob L.
Stump, eds., Critical Methods in Terrorism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pp.
91-107.
② Jeffrey H. Michaels, The Discourse Trap and the US Military: From the War on Terror to the
Surg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p. 23-24.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