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30
冷战后,地区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安全研究中越来越具有根本性意义, 全球安
①
全治理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安全治理的层次下沉,地区行为体在本地区
安全治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另一方面,国际规则本土化和地方实践成为地区安全
治理的重要内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安全治理方式呈现出差异性。规则
治理被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是具有普适意义的治理方式,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但在东南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中却没有产生同等重要的效力。冷战以
来的东亚地区进程以“东盟中心”为制度框架,且在规范上遵循低制度化的“东盟
方式”,因此从逻辑上说,规则治理应不足以解释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安全治理成效。
鉴于“关系性”和“关系网络”是东亚社会的重要特征,本文拟借鉴世界政治
的关系理论,尤其是关于关系治理的相关研究,建立地区安全治理的规则—关系模
型。国际关系的一般研究认为,实践产生规则,规则也构成实践。但是国际社会的
现实却是,规则并不必然构成实践,或者说并不自动构建实践,尤其是当国际规则
或者外来规则需要推动和指导地方实践的时候更是如此。本文提出,规则需经由关
系过程激活,并在地方产生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务实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有效的
地方治理。论文通过梳理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防治的实践,对规则—关系模
型进行检验,试图为该地区公共卫生治理研究作出累积性知识贡献,从而深化关于
地区安全治理的学理思考。
一 地区安全治理:规则、规范与制度化
20 世纪末到 21 世纪初,欧盟研究朝着“治理”转向,带动世界政治的地区主
义研究开始转向地区治理。 在《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中,“地区治理”被界
②
定为社会协调的制度化模式,其宗旨是在地区层面的一个或多个问题领域制定约束
性规则,并且/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地区安全治理是指给定地区安全安排
③
① Barry Buzan, Ole Wæ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8;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下的亚洲和欧洲》,秦
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Amitav Acharya, “The Emerging Regional Architecture
of World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 59, No. 4, 2007。
② Beate Kohler-Koch and Berthold Rittberger, “Review Article: The ‘Governance Turn’ in EU
Studie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 44, Supplement S1, 2006.
③ Tanja A. Börzel and Thomas Risse, “Introduction,” in Tanja A. Börzel and Thomas Risse,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