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10
广义安全论视域下国家安全学“再定位”
类主义”(Posthumanism)来看,“美国主义”的安全研究强调物质主义、现实主义
和实证主义,形成了威慑理论、均势理论、霸权稳定、理性决策、军控和裁军、战
略研究和安全博弈等研究分支。“欧洲主义”的安全研究重视理念主义、规范主义、
后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其中哥本哈根学派开创了安全化理论,批判安全研究提
出“解放安全说”,后结构主义运用语言学方法提出“话语安全说”,巴黎学派则提
出安全治理、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融合以及“在场安全化”等新观点。“后殖民主
义”的安全研究注重非西方主体的独立性,强调具有本土化视角与非西方解释的理
论成果,如联合国提倡的“保护的责任”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源自非洲,且由非洲的
决策者和公共知识分子推行。 “后殖民主义”认为,应该把非西方世界的殖民史、
①
第三世界国家的形成等议题纳入安全理论,特别是针对西方构造“南方”“东方”
“不发达”“失败”的他者意象进行批判。“后人类主义”的安全研究则主要以非人
类和超人类为对象。当大量“基于生命的新物质体”“基于物质的新生命体”“基于
智能的非生命体”以及“基于与意识和感情关联的非人类行为体”均介入安全治理
时,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更多的是通过“聚合”(assemblages)实现和合共生, 因
②
此,如何以新的安全算法应对未来安全挑战,成为该流派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就有中国学者提出国际问题研究的中国化
问题,并开始尝试建立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进入 21 世纪后出现了关于“中
国学派”的各种学术讨论,例如新天下主义、道义现实主义、和合主义、可持续安
全论、创造性介入论、共享安全论、共生理论等学说。 刘跃进最早提出“为国家
③
安全立学”,并发表了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
④
加速增长,高水平安全越来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围绕国家安全问
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环境和网络等多个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理论
研究,并注重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特色”“中国视角”“中国路径”等的“中国
范式”建构,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后,中国的国家安全研究与
① 阿米塔夫·阿查亚:《建构全球秩序:世界政治中的施动性与变化》,姚远、叶晓静译,
张发林校,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140-141 页。
② 余潇枫:《非传统战争抑或“非传统占争”?——非传统安全理念 3.0 解析》,《国际政治
研究》2020 年第 3 期,第 207 页。
③ 余潇枫、章雅荻:《和合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范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年第
7 期,第 50-64 页。
④ 刘跃进:《为国家安全立学——国家安全学科的探索历程及若干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出
版社 2014 年版。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