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5期
P. 120

ႆجۚ؇फС၇ঠܱ༢ളӮࠏᇅฐ࣮

            了进一步的军事援助。   苏联解体后,受印度庞大的武器市场吸引,俄罗斯对印
                                  ①
            度的军备贸易主要受实用主义和共同利益驱动。尽管动机不同,但这些利益需求
            都足以促使苏联/俄罗斯通过一系列主动性策略来不断加深与印度之间的军备联

            系,直至印度对其产生高度的军备依赖关系,进而促使印度帮助其实现本国的政
            治或经济目标。整体来看,苏联/俄罗斯的主动锁定策略包含四种措施:展示、供
            应、刺激和捆绑(参见图 3)。其中,冷战时期,苏联完成了绝大部分步骤,形成
            了对印度的军备锁定;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则继承了这些锁定逻辑。

               (一)展示
                 展示策略是指苏联/俄罗斯为其武器产品塑造良好的形象、促使需求国信赖本
            国产品实力的过程,具体途径包括参加军展、强化武装冲突中的武器宣传、与他
            国开展联合军事演习和军事培训等。

                 首先,参加武器展览。早期苏联由于武器保密的需要,并不热衷于参加武器
            展览,这给其武器销售带来了弊端。冷战时期,苏联的武器常常被西方描绘成世

            界上最糟糕的装备,目的是将苏联排除出世界军备市场。例如,两伊战争和海湾
            战争期间,西方媒体广泛批评苏制 T-30C 坦克的表现。  鉴于此,苏联/俄罗斯逐
                                                                ②
            步修改了自己的武器出口政策,并积极参加在智利、中国、土耳其等国举办的各
            类军事展览,展示本国武器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以消除其他国家对苏联/俄罗

            斯出口武器质量的怀疑。其次,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也是苏联/俄罗斯武器展示的
            好平台。冷战期间,苏联武器操作简单、性能较高,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
            东战争等武装冲突中显示了其价值,如展现了米格系列战斗机、S-75 和 S-200 导

            弹系统等武器的优势。除了部分欧洲国家外,朝鲜、越南民主共和国和一些阿拉
            伯国家也是苏联武器的主要买家,当时这些国家 70%—90%的武器由苏联制造。
                                                                                      ③
            再次,联合军事演习为苏联/俄罗斯向国外展示本国先进武器提供了机会。最后,
            军事教育合作也是苏联/俄罗斯施加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苏联为了发展“科学界的

            社会主义”,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军事教育和培训工作,截

                ① Vojtech Mastny, “The Soviet Union’s Partnership with India,”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
            Vol. 12, No. 3, 2010, p. 64.
                ② Vidushi Sinha, “Iraq’s T - 72 Tanks Fare Poorly,” NBC News, March 20, 2003, https://www.
            nbcnews.com/id/wbna3070311; Andrew  W. Hull, David R.  Markov and Steven J. Zaloga,  Soviet/
            Russian Armor and Artillery Design Practices: 1945 to Present, Darlington: Darlington Productions,
            1999, p. 318.
                ③ Yuriy Kirshin, “Conventional Arms Transfers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in Ian Anthony, ed.,
            Russia and the Arms Tra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42.

            · 118 ·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