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1805
P. 27
2018 年第 5 期
分反叛者甚至“弃甲归田”;另一方面,分离组织的内部矛盾凸显及分化,大大
削弱了反抗运动的力量。成立之初,摩洛民族解放阵线即由不同社会背景的青年
组成,一部分是来自菲律宾大学等世俗高等院校的学生,以密苏阿里为代表;另
一部分是来自伊斯兰学院等的摩洛青年,以萨尔马特为代表。在《的黎波里协
议》宣告失败之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领导层发生决裂。1982年,摩洛伊斯兰解
放阵线(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MILF)正式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中分离出
来。此外,很多此前已经解散的组织又开始重建,如摩洛革命组织(Moro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摩洛民族革命民主阵线(Moro National Revolutionary
①
Democration Front)等。 至此,菲南分离主义运动已经四分五裂,再也无法形成
对抗政府军的合力。
1979年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战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穆斯林的“圣战”支
②
援,从而造就了一批国际性的伊斯兰激进主义者,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东南亚。 参
加过阿富汗战争的激进分子回国后,一种更为极端的反抗表达随之出现。就菲南而
言,分离主义运动开始走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一是摩洛民族解放阵线与政府的和谈取
得新的突破,二是出现了更为激进的分离主义主张,其活动方式带有明显的恐怖主义
色彩。进入20世纪80年代,尽管阿基诺夫人执政初期出台了众多新政策、新措施(如
通过了《穆斯林棉兰老自治基本法》等),南部穆斯林亦对此抱有很大希望,但摩洛
问题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出现了如阿布沙耶夫组织等恐怖组织。到20世纪90年
代初,拉莫斯的上台使摩洛问题的解决重燃希望,自1993年10月起,摩洛民族解放阵
线与政府进行了长达47个月的谈判,最终于1996年9月签订了和平协议,决定成立
“棉兰老穆斯林自治区”。至此,长期与政府对抗的摩洛民族解放阵线通过和谈进入
菲主流社会,但是此时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反对与中央政府进行和解。
与此相对,这一时期菲南恐怖主义逐渐产生并得到了一定发展,且明显受到
③
了新一轮的国际恐怖主义浪潮的影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左派恐怖主
① 陈衍德:《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和分离主义运
动为中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② 喻常森、黄科:《试析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成因》,载《东南亚》2006年第4期,第
30页。
③ 有关恐怖主义浪潮的研究参见 Ami Pedahzur, William Eubank and Leonard Weinberg, “The
War on Terrorism and the Decline of Terrorism Group Formation: A Research Note,”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Vol. 14, No. 3 (October 2002), pp. 141-147; Kristopher K. Robison, Edward M.
Crenshaw and J. Craig Jenkins, “The Social Origins of Islamist and Leftist Transnational Terrorism,”
Social Forces, Vol. 84, No. 4 (June 2006), pp. 2009-2026; 曾向红:《全球化、逆全球化与恐怖主
义新浪潮》,载《外交评论》2017年第3期,第130-156页。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