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1805
P. 28
转型与升级:近年菲律宾南部恐怖主义发展研究
义”逐渐式微,“宗教恐怖主义”逐渐成为主流,其中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
①
与苏联入侵阿富汗赋予了“宗教恐怖主义”以重要的发展动力。 在此期间,成
长于阿富汗反苏战争的穆斯林群体不断走向极端化,并伴随着“圣战”分子的回
国,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菲律宾恐怖组织阿布沙耶夫组织亦是在这一背景下创立
的,其创始人阿卜杜加拉克·简加拉尼(Abdurajak Janjalani)就曾参与阿富汗战
争,回国后因不满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等的主张,认为应采取更为激进的反抗政
策,遂于1989年创立了“穆斯林自由突击队”(Mujahideen Commando Freedom
②
Fighters),后更名为阿布沙耶夫组织(ASG)。
(二)菲南分离主义的分化及恐怖主义转型
在菲律宾众多的反抗组织中,最具代表性且影响最大的是摩洛民族解放阵线
(MNLF)、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MILF)和阿布沙耶夫组织(ASG)。它们在
发展过程中都力图拉起意识形态的大旗,将菲南摩洛人统一在自己的旗下,以壮
大自身力量。然而,三者的发展路径与选择却有着较大差异。
民族旗帜:作为最早且实力最强的反叛组织,摩洛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密苏阿
里坚持从世俗出发,主张放弃伊斯兰教,转而以“民族”为基础,打造一个“摩洛
民族”。密苏阿里曾明确表示,他所领导的这场运动不是宗教运动,而是“摩洛民
族”“摩洛国家”运动,正确的名称是摩洛人,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 也正
③
因如此,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的主张很难被所有穆斯林接受,因为在他们眼里更多的
是宗教上的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分,所谓的“摩洛民族”认同并不强烈。
宗教旗帜: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领导人萨尔马特认为,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所有战士都以伊斯兰为生存方式,进行“圣战”的目的是使“安拉”成为主宰,
④
在摩洛人民的土地上发展伊斯兰。 从主张上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比摩洛民
族解放阵线更为激进,如前者建立“独立伊斯兰国家”的口号,但在具体做法上
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却显得有些僵硬。比如,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忽视菲南伊斯
兰教本土化的特征,要求人们遵从正统的宗教礼仪,甚至不惜以牺牲本土文化为
① 曾向红:《全球化、逆全球化与恐怖主义新浪潮》,载《外交评论》2017年第3期,第
135-136页。
② Rommel C. Banlaoi, “The Abu Sayyaf Group: From Mere Banditry to Genuine Terrorism,”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No. 1, 2006, pp. 247-262.
③ Charles O. Frake, “Abusayaf: Displays of Violence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Contested
Identities among Philippine Muslims,”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Vol. 100, No. 1 (1998), p. 47.
④ Thomas M. Mckenna, Muslim Rulers and Rebels: Everyday Politics and Armed Separatism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Sacrament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p. 208.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