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1901
P. 45
2019 年第 1 期
二 中美核战略稳定性:一个概念性框架
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建立在对核战略稳定性的概念分析基础之上。对中美核
战略稳定性概念的界定,既要参考已有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关于战略稳定性内涵
和外延的争论,也要梳理中美双方关于核战略稳定的官方文件、战略对话和政策演
变。但更为重要的是,中美需要从核战略稳定的要义和中美核力量、核政策演变的
现实出发,构建核战略稳定性的基础。
(一)战略稳定性概念
在各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战略稳定性”(strategic stability)还没有一
个统一的定义。虽然各方都将战略稳定性讨论的焦点集中于核领域,但对哪些因素
有利于加强或破坏战略稳定以及衡量战略稳定的指标,并没有一致认识。最初的战
略稳定性概念产生于冷战时拥有巨大核武库并处于严重对立状态的美苏两个超级
大国。美苏在发展针对对方的核军备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相互确保摧毁”(MAD)
的核威慑机制,即美苏双方都拥有可靠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在对方首先实施核打
击后,己方仍能生存下来,并具备将对方完全摧毁的核报复能力。维护双方的战略
稳定,是以消除任何一方首先发起核打击的动机为核心要义。
1. 狭义的“战略稳定性”概念
在冷战时期,战略稳定性是美苏两个敌对超级大国找到暂时妥协的一种努
①
力。 其基本逻辑是,敌对双方通过确保在对手尝试解除首次打击能力之后,仍有
能力有效地进行反击来稳定两极对峙状态。即使在对方发动攻击的情况下,各方也
有信心继续等待,从而消除通过“先发制人”而获得基本优势的巨大诱惑。因此,
狭义的“战略稳定性”的核心是“首次打击的稳定性”。简单说,当双方都能够认
识到,无论是为了避免丧失威力还是试图解除对手的武装,大规模的首次攻击都是
不必要或愚蠢的,那么就会出现一种战略稳定的态势。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指出,仅当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先发制人”来破坏对方二次反击的能
① David S. Yost, Strategic Stability in the Cold War: Lessons for Continuing Challenges, Paris,
France: Fren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FRI) Security Studies Center, 2011.
·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