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201901
P. 58
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非对称性战略平衡的视角
武器足以毁灭一个大中城市,双方在冷战时疯狂的核军备竞赛年代,各自核武库一
度达到三万枚之多,那时双方均具有甚至毁灭地球十多次的超强核毁伤能力,即使
目前美俄各自拥有的七千多枚核弹头的核武库,也足以毁灭对方若干次。也就是说,
美俄仍拥有远超威慑对方所需要的核武库。
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有实力、政策,现阶段中国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
更无必要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中美没有建立如美俄间那种“对称平衡核力量”
关系结构的可能。那么在这种核态势下,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发挥核力量对战争的强
制性制约作用,建立中美间的战略平衡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从核威慑要义和中
美国情的差异出发,为发挥核武器对制止中美战争的“安全阀”作用,现阶段应建
立中美间“非对称战略平衡”的核战略关系结构。
所谓“非对称战略平衡”,是指以中美不对等、非对称的核力量结构形态来实
现安全平衡的战略态势,即虽然现阶段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的核力量特别是在数量
规模上无法与美国相比,但中国仍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并能给美国以不可承受核
打击的能力,具备与美国对我方同等效力的核威慑能力,从而构成相互间相对平衡
的核威慑关系。我们可称这种关系为“非对称战略平衡”的核战略关系。
由此可见,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
力,是建立中美“非对称战略平衡”核战略关系结构的核心。什么是核打击下的一
个国家不可承受的损失呢?这个概念既是一个军事科学问题,又是一个社会心理问
题,是历史上核国家确立核战略的重要依据。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的认知和定义。
最初,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在确立“确保摧毁
①
核战略”时,首先提出“不可承受损失”的概念。 他认为,美国只要拥有在第二
次核打击时摧毁苏联 20%~25%的人口和 50%工业生产能力的核力量,即可造成苏
联不可承受的损失,达到确保摧毁的目的。作为一个中等核国家,法国也曾提出对
难以承受核打击的描述,当时法国以苏联为核作战对象,研究提出只要摧毁苏联
16%的城市人口和 25%的工业能力,就可达到使其难以承受的目的。这一概念不仅
因不同国家有不同理解和认定,而且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程度
的提升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比如国际社会对人权的日益重视,全球化发展使人们相
互依存度不断增强,国家在核打击下的不可承受能力会越来越低。
中国要在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框架下确定拥有使对手不可忍受
① Robert S. McNamara, “The Dynamics of Nuclear Strategy, ”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57, No. 1476, 1967, pp. 443-451.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