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6
2019 年第 3 期
安全体系。这一体系以美国为中心,采取双边结盟或小多边准结盟形式,总体架构
为“一对多”的“轮毂 + 轮辐”形式。这一体系虽经变化调整,但总体框架未变,
沿用至今,是美国在亚洲地区安全事务中拥有主导地位的重要支撑。相形之下,苏
联未能主导形成强有力的地区安全架构,其倡导建立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应者寥
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 1979 年起不再延长,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发起的亚
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更是无果而终。
第二,形成支离破碎、犬牙交错的地缘安全格局。冷战开始后,美苏将大国对
抗赋予道德和价值观色彩,争霸范围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乃至全球,对抗范畴从军事
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打开了二战后军事干
预亚洲的“潘多拉盒子”,亚太地区冷战全面升级,并导致亚洲地区在大国对抗冲
突的前沿形成了“地缘政治破碎带”,其分布是由美国前沿军事部署和海空军投放
能力所决定的,其走向与从日本列岛到台湾岛、菲律宾的“第一岛链”大体一致,
其结果是沿着西太平洋一线,东北亚、东南亚不同国家长期分属两个阵营。苏联长
期把战略重心放在东欧、中亚方向,在东线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中苏
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但避免与美国正面冲突对抗;
中苏关系破裂后又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美国将美日军事同盟作为亚太安全体系的
基石,主导成立旨在反对共产党政权、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
织,先后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场热战,极大地危害了地区
和平稳定。二战后,西欧总体走向团结与联合,东亚则在相当长时间内加剧了分裂
和对抗,一些裂痕至今未能弥合,其深层次原因是与冷战期间美苏争霸分不开的。
时至今日,亚洲地区东西南北中各个方向的主要国家安全政策取向和架构差异仍然
巨大,追根溯源,与冷战时期的阵营对抗有着紧密关联。
第三,迟滞地区国家探索亚洲安全治理的进程。冷战给亚洲地区安全带来的另
一个重要影响是,该地区的安全治理合作进程受到严重抑制。首先,东北亚、东南
亚、南亚、西亚、中亚等地区诸多国家均被卷入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之
中,相互猜疑防范,不断强化在各自阵营里的安全合作与互助。各国制定安全政策
的首要坐标和参照都是服从、配合和支援所属集团阵营的安全政策,无法从整体上
考虑地区安全治理问题,使得亚洲安全治理格局呈现碎片化、对立化态势,因而也
难以出现相对独立的安全治理模式。其次,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遏制的主要对象
是中国,中国的核心安全追求则是确保自身生存安全,难以有足够的经济军事实力
参与和推动地区安全治理,中国的安全理念也不可能在地区产生广泛和重要的影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