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7

亚洲安全治理转型的历史分析与趋势展望


            响。再次,亚太地区的冷战常常以局部热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
            了地区安全秩序。虽然冷战于 20 世纪 90 年代结束,但冷战影响仍在亚洲延续,亚
            洲局部区域冷战对峙甚至没有结束,这对亚洲安全治理也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

            响。整个冷战时期,亚洲集体安全治理不仅没有任何进展,事实上根本就无从谈起,
            任何关于亚洲集体安全治理的理念和行动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比如东
            盟成立后,虽然各国也曾有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加强合作的主观意愿,但受国家实力

            有限和两极争霸国际格局的制约,最终不得不接受两极格局下的强制规则,即小国
            为了生存必须依附于两极中的一极。冷战结束后,以东盟为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很
            快得到蓬勃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冷战对亚洲集体安全治理所起到的极大的反
            向抑制作用。

                第四,多种安全观剧烈碰撞、相互影响并复杂互动。美国在亚太奉行的安全治
            理理念本质上是一种以军事实力为基础、追求霸权和扩张、带有零和色彩的安全观
            念。在这种安全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安全治理架构在为本国及少数盟国带来相对

            安全的同时,也给大多数同盟体系之外的国家带来猜疑、警觉甚至敌意。中国在冷
            战时期的安全观大致可以概括为确保生存与谋求和平共处,确保生存安全是中国的
            基本安全追求。因此,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始终着力谋求和平,尽可能与所有国家共
            存共处,但当自身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中国也不惜一战。朝鲜战争是中美亚

            太安全观念的首次剧烈碰撞。经此一战,中美双方都对对方的安全理念有了深刻的
            认识。此后,中美虽然在印支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议题上发生激烈交锋,但都能
            斗而不破,力避再次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对东南亚国家来说,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

            东南亚是美、苏争夺的核心地带。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在东南亚进行力量角逐,
            东南亚国家长期处于权力竞争与制衡的国际环境中。随着美苏关系和解与中苏关系
            缓和,东南亚国家又开始担心大国间的妥协会忽略和危害自身安全利益。因此,借
            助联合起来的共同力量保护自身安全,在大国制衡的环境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和讨

            价还价能力就成为东盟国家的共同意愿。东盟既通过保持与美国的安全关系来“弥
            补”自身军事力量短板,又借助美国的军事存在来平衡地区以及外部大国力量。东
            盟安全理念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注重集体安全、追求大国平衡并努力彰显自身作用。

            与此同时,印度等国发起倡导的不结盟运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巴格达条约组织、
            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各种区域机制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安全观的发展演
            变。上述安全观念交织并存,相互碰撞,相互作用,形成亚洲地区安全理念复杂多
            元的独特局面。


            · 6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