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8

2019 年第 3 期

                   第五,形成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为世界走向多极化创造了条件。二战后亚洲
               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兴起,冲击了美国对亚洲安全事务的垄断。中国、印度等
               发展中国家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洲国家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

               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
               界由此崛起,在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形成了广阔的中间地带。从地区主要力量看,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壮大,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 80 年代实现了多个跨越,经济

               上从相对封闭到改革开放,战略上从“一边倒”“反帝又反修”和“输出革命”到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中苏结盟、关系破裂到正常化,从中美相互隔绝、
               关系缓和到正式建交,中国开创了大国之间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崭新
                     ①
               模式。   中国逐步成长为国际体系中的独立一极,中美苏大三角形成,中国对地区
               安全格局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二   冷战后亚洲安全格局和安全理念的发展演变


                   1991 年冷战结束后,世界开始由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过渡,亚洲地区迎
               来了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大国战略调整、力量对比消长、经济融合发展、区域一
               体化深入推进,带动亚洲安全格局和安全理念深刻演变。在此历史背景下,三个方

               面的突出变化成为影响地区安全治理的重要因素。
                   一是亚洲力量格局和利益格局的演变。冷战后二十余年间,地区经济发展和区
               域合作的内生动力蓬勃释放,呈现“多中心”“多动力”驱动的积极图景。日本、

               中国先后从经济上追赶美国,分别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 2/3 左右。东盟、上海合作
               组织、亚信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影响力不断上升,“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
               础设施投资银行广受欢迎,俄罗斯、印度分别提出“大欧亚伙伴关系”和“在印太
               地区建立多元、开放、包容的安全架构”等主张。中国作为地区格局演变的重要动

               力,从 2010 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
               30%,成为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东
               盟等各方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二是安全内涵的变化。随着大规模战争冲突威胁的降低,安全主体从国家、国
               际和地区组织延伸到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安全内涵从军事、政治、民族、宗教冲突



                  ①  戴秉国:《战略对话——戴秉国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9-64 页。
                                                                                      · 7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