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9

亚洲安全治理转型的历史分析与趋势展望


            等传统安全领域拓展到经济金融、网络信息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各国越来越关注恐
            怖主义、核扩散、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跨国犯罪、传染性疾病、难民移民等带来
                         ①
            的安全挑战。   国际社会纷纷提出“人的安全”“综合安全”“总体安全”等新概念、
            新论述。
                 三是对安全模式的新思考。安全模式是机制化的安全合作。与一般性的安全合
            作不同,安全模式作为机制化的安全合作更多要从系统、体系层面来架构和安排。

            冷战后国际社会开始更多关注合作安全,即通过开展磋商而非对抗、确保而非威慑、
            透明而非秘密、预防而非纠正、相互依存而非单边主义、包容而非排斥的合作,维
                                   ②
            护共同安全和地区和平。   亚太地区国家的学者也纷纷提出“亚太版”的合作安全
            观,主张观念上摒弃冷战思维,条件上强调相互安全,内涵上兼顾军事和非军事安

                                      ③
            全,手段上注重协商对话,   并以此为基础思考探索建立亚洲安全合作的新模式。
                 面对上述变化,主要大国和地区力量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提出对亚洲安全治
            理的主导思想理念和协作治理模式。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分析,亚洲安全治理存在

            三种主要模式,即美国主导的亚洲安全治理、东盟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和以中国为
            代表的亚洲新安全观及其实践。这三种先后出现的模式在现实中并存共生,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总体来看,上述安全治理模式之间的转型互动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渐进性。三种模式各自的产生、形成以及在亚洲安全治理中发挥作用都是

            一个渐进的过程。三者都在保证治理模式主体架构稳定的前提下,随着现实条件的
            变化不断演进。三种模式的先后出现也是一个缓慢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交叉性。三种模式在空间上并非平行前进,而是在涉及一些安全议题时交

            互作用。比如,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美国及其同日韩等结成的军事同盟体系是产
            生作用的重要一方,同时,中国又在该问题上发挥重要影响力,中国倡导的新安全
            观及实践同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这两种安全治理模式在此问题上相互交织。
                 三是共振性。这主要是指亚洲安全治理模式的转型过渡同国际政治格局演变之

            间的同步共振特点。美国主导的安全模式适应二战后国际格局新特点,是美国霸权
            在亚洲的投射。东盟主导的合作式安全治理虽起步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但实际兴
            盛却是在冷战以后,这同冷战结束牵动的国际大气候变化同频共振。中国倡导新安

                ①  李怀义:《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载《国际政治研究》2001 年第 1 期,第 90-91 页。
                ②  Gareth Evans, “Cooperative Security and Interstate Conflict,” Foreign Policy, No. 96, Autumn
            2004, p. 7.
                ③  李洪才、杨光海:《亚洲安全观的依据、来源和实施路径》,载《和平与发展》2015 年第
            2 期,第 20 页。
            · 8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