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23

亚洲安全治理转型的历史分析与趋势展望


            个建立信任措施项目。横向看,东盟地区论坛涉及领域较广,形式多样,每年轮流
            在东盟主席国举行外长会议,举行一次高官会、一次安全政策会议、一次建立信任
            措施与预防性外交会间辅助(ISG)会议、五次会间会(救灾会间会、反恐与打击

            跨国犯罪会间会、海上安全会间会、防扩散与裁军会间会、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安
            全会间会)和两次国防官员对话会(DOD)。东盟地区论坛在地区安全治理中的作
            用和地位不断上升。

                 东盟以及东盟地区论坛的成功实践是地区国家团结协作提供地区安全公共产
            品的少有成功典范,具有集体协商、统筹规划、开放共享等鲜明特点,同美国主导
            的安全治理格局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集体协商。由于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

            差异,东盟从成立之初就在探求适合自身的集体协作模式。经过长期磨合和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东盟方式”,对国际关系作出重大贡献。“东盟方式”最早在 20 世
            纪 70 年代提出,后来被总结为“非正式性、组织最小化、广泛性、深入细致地协

            调以达成一致与和平解决争端”。由此可见,协商一致是“东盟方式”的最主要内
            涵特征,其中还蕴涵了不干涉内政以及倾向于通过非正式对话、论坛等形式进行磋
            商等。几十年来,东盟得以逐渐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互尊重彼此差异,
            不强求在特定阶段硬性达成一致。这种方式虽有自身不足,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东盟作为一个集体对国际事务的整体反应以及整体对个体的约束力,但却比较有效
            地保持了东盟的整体团结。
                 第二,统筹规划。最典型的就是东盟地区论坛对安全治理的探索和实施。东盟

            地区论坛 1994 年首届外长会议主席声明就统筹确立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措施、
            核不扩散、维和、交换非机密军事情报、海上安全和预防性外交六大领域合作机制。
            1995 年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则确定东盟地区论坛分三阶段开展,即促进
            建立信任措施、推进预防性外交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式,为东盟地区论坛合作制定

            了路线图。此后,东盟各方积极开展协作,总体上按照这一规划开展安全合作。
                 第三,开放共享。东盟以维护促进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加强政治、安
            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合作为主要目标,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内开

            放,即实现合作成果在成员国之间共享,而且日益重视对外开放和合作。东盟
            逐渐扩大其对话伙伴,现对话伙伴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
            新西兰、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及欧盟、联合国等地区和国际组织。1997
            年,东盟与中、日、韩启动东亚合作,东盟与中日韩(10+3)、东亚峰会(EAS)


            · 12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