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48
论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
①
Biological, Radioactive and Nuclear/CBRN)袭击事件。 核生化武器与恐怖主义
袭击的致命结合将会急剧增加国际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和实际挑战。
第二,网络恐怖主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平台的推广和使用
在便利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用户被恶意攻击、窃取资料和侵犯隐私
等种种安全风险。对于恐怖组织来说,它们一方面试图通过网络攻击来对目标对象
进行打击报复(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则积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经费筹
②
措、情报搜集、人员招募和复合宣传(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恐怖
组织对于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反向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明网”(clearnet),而
是将触角伸向更为隐秘和疏于监管的“暗网”(dark web)。目前,恐怖分子的“暗
网”活动主要包括进行虚拟金融活动、内部秘密联络、反追踪地下宣传、组织隐匿
③
动员等多个方面。 由此,随着网络技术开始成为恐怖主义反向利用的新武器,网
络空间也相应地就成为国际社会反恐行动的新战场。
通过对经济发展、媒体宣传与技术使用等基本社会活动的嵌入和寄生,以“伊
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一方面力图突出、利用和强化这些活动方式背后的
工具属性,另一方面则寻求否定、剥离和解构这些活动方式在主流社会所暗含的价
值属性。由此,恐怖主义在社会活动的工具手段与价值规范之间,找到了自身存续
所得以凭借的反向利用空间。
四 应对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威胁的应对主要表现为螺旋交错的双重逻辑。其
中,内向的防御逻辑突出预防恐怖主义,意在增强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渗透的抵
御能力,包括构筑情报预警网络、升级安保监控水平、培育健全公民人格、深化社
会经济建设、管控边境人口流动等方式;外向的进攻逻辑强调打击恐怖主义,旨在
削弱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社会的破坏能力,包括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协调武装军事
① Hamid Mohtadi and Antu Murshid, A Global Chronology of Incidents of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active and Nuclear Attacks: 1950-2005, July 7, 2006. 需要说明的是,该报告在统计时并未在
行为性质上对“化生放核”武器的使用进行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严格区分和判定。
② 朱永彪、任彦:《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3-53 页。
③ 肖洋:《“伊斯兰国”的暗网攻势及其应对路径》,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 年第 1
期,第 20-22 页。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