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48

论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

                                                                ①
            Biological, Radioactive and Nuclear/CBRN)袭击事件。   核生化武器与恐怖主义
            袭击的致命结合将会急剧增加国际安全面临的潜在威胁和实际挑战。
                 第二,网络恐怖主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平台的推广和使用

            在便利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用户被恶意攻击、窃取资料和侵犯隐私
            等种种安全风险。对于恐怖组织来说,它们一方面试图通过网络攻击来对目标对象
            进行打击报复(目标型网络恐怖主义),另一方面则积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经费筹

                                                                      ②
            措、情报搜集、人员招募和复合宣传(工具型网络恐怖主义)。   与此同时,恐怖
            组织对于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反向利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明网”(clearnet),而
            是将触角伸向更为隐秘和疏于监管的“暗网”(dark web)。目前,恐怖分子的“暗
            网”活动主要包括进行虚拟金融活动、内部秘密联络、反追踪地下宣传、组织隐匿

                             ③
            动员等多个方面。   由此,随着网络技术开始成为恐怖主义反向利用的新武器,网
            络空间也相应地就成为国际社会反恐行动的新战场。
                 通过对经济发展、媒体宣传与技术使用等基本社会活动的嵌入和寄生,以“伊

            斯兰国”组织为代表的恐怖组织一方面力图突出、利用和强化这些活动方式背后的
            工具属性,另一方面则寻求否定、剥离和解构这些活动方式在主流社会所暗含的价
            值属性。由此,恐怖主义在社会活动的工具手段与价值规范之间,找到了自身存续
            所得以凭借的反向利用空间。


                                四  应对恐怖主义的社会解构


                  当前,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威胁的应对主要表现为螺旋交错的双重逻辑。其
            中,内向的防御逻辑突出预防恐怖主义,意在增强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渗透的抵
            御能力,包括构筑情报预警网络、升级安保监控水平、培育健全公民人格、深化社
            会经济建设、管控边境人口流动等方式;外向的进攻逻辑强调打击恐怖主义,旨在

            削弱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社会的破坏能力,包括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协调武装军事


                ①  Hamid Mohtadi and Antu Murshid, A Global Chronology of Incidents of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active and Nuclear Attacks: 1950-2005, July 7, 2006.  需要说明的是,该报告在统计时并未在
            行为性质上对“化生放核”武器的使用进行恐怖主义与刑事犯罪的严格区分和判定。
                ②  朱永彪、任彦:《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3-53 页。
                ③  肖洋:《“伊斯兰国”的暗网攻势及其应对路径》,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7 年第 1
            期,第 20-22 页。

            · 46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