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5期
P. 9

2020 年第 5 期

               尔平等人都认为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国际安全保障体系和国际
               经济援助体系等几大体系为国际公共产品。
                   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特征有:(1)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2)非竞争

               性(non-rivalry);(3)非分割性;(4)搭便车问题(free-riding);(5)外部性
              (externalities)效应。这些特征决定了国际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强度,从而可把国
                                                                         ①
               际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公共资源等三大类。   萨缪尔森通过前
               两项来判定公共产品的“纯度”。“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外部性效应是公共产品
               在生产或消费时所带来的现象,“搭便车”引起的后果可能导致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②
               和导致国际合作的困难,而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合作。   对
               公共产品引起的外部性又称第三方效应,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产品的生产

                                                                               ③
               和消费会使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无端受益或受损。  从分类上
               看,根据外部性影响、收益和成本外溢范围可把国际公共产品分为全球性公共产品
                               ④
               或地区公共产品。   就产品“纯公共性”看,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的产品
               即被认可为纯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但有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具
                                                                ⑤
               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产品一般被称为公共资源。  国际公共产品与国内公共
               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在供给上,国内公共产品往往由一国政府及有关机构自行解决,
               而国际公共产品则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国际公共产品覆盖区域越广,需要参与

               国际合作进行供给的国家就越多。同时,公共属性的强弱程度决定了国际公共产品
               是一个极具弹性的概念。
                  (二)能源安全的公共属性

                   能源安全是一种极具弹性的公共产品。这可从能源资源的公共属性、能源安全
               的国家公共属性、能源供给安全的俱乐部产品属性、能源需求安全的准公共属性、

                  ①  也有中国学者根据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程度,把这些国际公共产品分为国家自用品、跨国
               自由产品、跨国俱乐部产品和跨国公共产品。参见保健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
               模型与经验证据》,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8-31 页。
                  ②  张建新:《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地区一体化的新视角》,载张建新主编:《国际公共产品与
               地区合作》(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第九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7 页。
                  ③  樊勇明、杜丽:《公共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1-63 页。
                  ④  参见樊勇明、钱亚平、饶芸燕:《区域公共产品与东亚合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4-55 页;Todd Sandler, “Regional  Public Good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Vol. 1, No. 1, 2006, pp. 5-25。
                  ⑤  Inge Kaul,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Defining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
               Conceptual Issues,” in Inge Kaul,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A. Stern, eds.,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4-5.
                                                                                      · 7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