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
P. 46

从话语危机到安全危机:机理与应对

            力。而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具有广泛的软影响力,这与其背后的硬实力及其世界
            话语霸权地位和强势话语权密切相关。
               (二)话语危机的产生

                 对语言特点的分析表明,话语可以改变人们的认知,产生话语压力,形成话
            语危机。对于话语强势的国家更能发挥其话语优势,更容易使其特定的对手陷入
            话语危机中。一般情况下,经由以下过程塑造话语危机。
                1. 话语塑造威胁的身份

                危机一般都是由威胁而起,感受到威胁或是面临危险,更多时候是一种感知,
            而非完全客观存在的反映。威胁的塑造经常是通过对比或是某种关联而实现。威胁
            的建构主要在产生威胁的主体和受到威胁的客体之间展开,或是说建构一对产生威
            胁和受到威胁的身份,二者通常相互对立。威胁的身份可以是产生威胁主体的人,

            也可以是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问题领域或是一种现象。塑造威胁身份最基本的
            手段是进行命名,通过命名赋予意义,赋予某人、某物或某个现象以特殊的标签。
            采用了某个命名实际是激活了与该命名相关的所有框架,而不同的命名在大脑中激

            活的框架也不同。例如,关于欧洲难民问题,在叙利亚男童“小艾兰”(Aylan)事
            件后,很多关于难民的报道是把难民定位为牺牲者、受害者,更多是从人道主义角
            度来报道,欧洲自然应该发挥救援者的作用,帮助难民。但是,随着难民问题的持
            续,加上恐怖袭击的出现,难民被更多地贴上“恐怖主义来源”的标签,被描述为
           “威胁安全”,难民问题因此被安全化。
                                               ①
                 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命名,即选用某个名词或短语,如“失
            败国家”“无赖国家”等;另一种是采用隐喻或是类比等修辞手法,使人们通过熟
            悉的事物来理解那些不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更生动和易于理解的话语效果,例

            如,把国隐喻为“家”,把开国元首比喻为“国父”等。国际关系中经常把国家比
            喻成为理性行为体,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国家在选择行为时会努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最大化。使用隐喻的最大好处是生动、易懂,容易达到所期望的交流和建构效
            果。国际关系中的隐喻非常常见,如“修昔底德陷阱”“国际体系结构”等。著名
            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强调,隐喻和框架是控制话语权的

                       ②
            两大利器。  隐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命名,同时也可以唤起与隐喻相关的一系列

                ① 具体参见周庆安、吴燕妮:《身份认同困境下的话语构建——从难民危机报道看欧洲身
            份认同》,载《欧洲研究》2017 年第 3 期,第 1-19 页。
                ② [美]  乔治•莱考夫:《别想那只大象》,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 页。
            · 44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