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
P. 50

从话语危机到安全危机:机理与应对

            家安全的问题,塑造了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危机。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话语
            重点是强调美国小语种外语人才稀缺,从而导致从事军事信息破译和解码的人员
            数量不足,这是美国没能阻止九一一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2000 年 9 月,美国国

            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艾伦·莱普森(Ellen Laipson)在向参议院提交的报告中指
            出,情报工作的整个流程从收集、利用、分析到形成最后成品,外语能力始终发
            挥重要作用;缺乏必要语言能力和优秀语言人才会给情报工作及政策决策造成很

                     ①
            大问题。  对九一一事件的相关调查显示,联邦政府的语言资源不足是美国未能
            预见和阻止恐怖袭击发生的原因,如果美国在该事件发生前能对恐怖分子的机密
            文件和交流信号进行及时、全面和准确截取和解码,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或许
                                      ②
            就可以避免该事件的发生;    而实际情况是美国在军事方面的外语人才紧缺,无
            法及时处理军事情报和关键信息,这正是美国面临的一大危机。第二个话语重点
            是美国对外国语言、文化等不够了解,这对美国反恐极其不利。情报工作不仅需
            要相关人员学习过阿拉伯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或波斯语,还需要精通这些语

            言和熟知各种方言,既要达到语言上的真正流利,又要通晓与各种语言相关的政
                                        ③
            治、经济、历史和人文知识。    第三个话语重点是美国认为本国外语教育体系不
            能适应国家安全的需要,迫切需要调整。2004 年,美国国防次长朱思九(David S.
            C. Chu)发出警告,如果语言学家还不重视国防部的关键语言,美国很多年轻人

            将无法在所处的复杂的新国际环境中做好准备。    实际上,美国的外语教学和外
                                                         ④
            语人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如此,但九一一事件后通过频繁的话语建构,“国家外语
            能力”危机被成功塑造,并与美国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后,美国政府也不得不采

            取一系列措施。该危机被成功塑造后开始体现出政策影响力,美国将国家外语能
            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外语能力成为国家安全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开
            始积极推动国家外语能力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实施相应的国家外语
            能力建设项目,加强关键语言教育等。国家外语能力危机令整个社会意识到了国


                ①  Ellen Laipson, “Foreign Language Requirements in the Intelligence Community (Statement to
            the Senate Government Affairs Committee, 2000),” https://www.dni.gov/files/documents/ICD/ICD_
            630.pdf.
                ②  徐英:《外语战略、外语能力与国家安全》,载孙吉胜主编:《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
            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471-472 页。
                ③ Richard K. Betts,  Enemies of Intelligence: Knowledge and  Power in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30.
                ④  David S. C. Chu, “Meeting the Need for World Languages,” Remarks at the Third Annual
            States Institute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chools, Washington, D.C., November 16, 2004.
            · 48 ·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