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36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虚假信息研究



                            一 “虚假信息”研究的发展及不足


               “虚假信息”属于信息操控范畴,在国际关系中存在已久。国际关系学界关于
            信息操控的文献并不少见,但对信息时代下“虚假信息”的理论探索尚处于初步阶
            段,且存在不足和偏见,亟待建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与客观化的研究框架。

               (一)“虚假信息”概念辨析
               “虚假信息”概念进入公共舆论的时间较短,其理念意涵尚存在模糊性和争议
            性。英文的“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一词约于 1965—1970 年间首次记录,原
            指“由一国政府或情报部门传播的关于该国军事力量或计划的错误信息,以开展策

            略性政治颠覆的敌对行动”。   该定义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亦反映出虚假信息在
                                       ①
            当时更多地隶属于军事和情报范畴。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虚假信息现象不再囿于军事和情报领域,而充斥在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概念内涵也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例如,《韦氏词典》将“虚
            假信息”界定为“故意且通常秘密传播的错误信息(如散播谣言),以影响公共舆
            论或掩盖真相”。   信息哲学家卢西亚诺·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将“虚假信
                            ②
            息”界定为“旨在让信息接收者相信是真实信息而有意传递的错误信息”。   由此
                                                                                 ③
            可见,虚假信息具有“内容的虚假性”“意图的误导性”“行动的组织性”三个特征,
            这三大要素给予该概念以区别于其他类似概念的独特含义。
                 1.  内容的虚假性

                 信息内容的虚假性是构成“虚假信息”的必要条件。与之相较,普遍意义上的
           “宣传”(propaganda)是指“为了帮助或损害某一机构、事情或个人而传播观点、
            信息或谣言”,  强调的是影响对象认知的意图,并没有强调内容是否真实或虚假。
                         ④
            与此相关的概念  “恶意信息”(mal-information)是指“有意对他人、社会团体、

            组织或国家施加伤害的基于事实的信息”,即用真实的信息误导他人,强调的是内


                ①   “ ‘Misinformation’ vs. ‘Disinformation’: Get Informed  on  the Difference,”  Dictionary.com,
            https://www.dictionary.com/e/misinformation-vs-disinformation-get-informed-on-the-difference/?itm_
            source=parsely-api.
                ②  Merriam-Webster, “Disinformation,”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disinformation.
                ③  Luciano Floridi,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260.
                ④  Merriam-Webster, “Propaganda,”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propaganda.

            · 34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