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89
2022 年第 3 期
复合战略稳定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核战略稳定与军事战略稳定,而是在当前国
际关系多样化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新背景下,包含并超越核战略稳定和军事战略稳
定的一个现实概念。核战略稳定与军事战略稳定作为传统的战略稳定,单一的要素
构成使得各国缺少灵活互动,在政治博弈上容易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再者,传统
的战略稳定理论由于没有重视新兴技术的变化,缺少技术变量对战略稳定产生影响
的路径与逻辑基础的分析。复合战略稳定恰好能够弥合这些不足,从而为新时期的
国际关系环境提供更好的解释。
但是,基于已有研究的复合战略稳定理论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对于
复合战略稳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缺少统一的认定标准与共识,概念的使用过于混乱,
欠缺全面思考。第二,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对复合战略稳定的要素构
成与互动关系缺少学理分析。第三,对颠覆性技术变量在复合战略稳定理论下产生
影响的路径和逻辑未做详尽分析。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更为全
面的战略稳定分析模型,并使用最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为案例,分
析其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
三 复合战略稳定模型构建及其特点
基于前述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战略稳定是一个系统、多维、跨学科的议题,
涉及安全战略、地缘政治、军力结构、经济能力和科技水平等许多方面。 战略稳
①
定状态可以理解为大国战略能力平衡、战略意愿稳定以及行为冲突与治理机制平衡,
因此本文构建的复合战略稳定模型由三条链交织与融合而成,分别对应战略能力、
战略行为和战略意愿。之所以使用“链”而非“线”的概念,主要是因为复合战略
稳定的每一层元素都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交织甚至迂回环绕。在这一模型中,战
略能力是基础,战略意愿是桥梁,战略行为是结果(参见图 1)。
战略能力主要包含影响战略稳定的重要资源与能力。冷战时期,这种战略资源
集中表现为核威慑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加深,战略稳定依赖
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累积力量。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对战略能力产生了全面的渗透效应。技术性因素为各国战略实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是决定战略稳定的根本因素,因此,全域制胜型的战略威慑体系成为人工智能时代
① 石斌:《大国构建战略稳定关系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信息安全》2019 年第 8 期,第
32 页。
·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