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3期
P. 87
2022 年第 3 期
常规武器威慑纳入战略威慑体系,构建全域制胜型战略威慑体系。 而中国学界则
①
基于与美国在核领域的“非对称性地位”,更多地考虑非核因素在战略稳定中的作
用。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包含经济、政治、军事等更多要素的复合战略稳定概念,但
实际上在相关分析中还是以战略武器特别是军事为核心,对其他要素着墨不多,所
以仍然主要还是军事战略稳定的视角。
②
在美方的战略逻辑中,其整体性的战略优势是建立在不同行动域的战略稳定的
总和之上。 因此,在军事上总体占优的美国需要的战略稳定也是照搬核战略稳定
③
的整套概念。同时,军事战略稳定视角的主要问题是,不仅过于关注军事要素,也
忽视了美苏(美俄)之外其他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所以,基于军事战略稳定的技
术军事依附论视角,也无法提供一个中美两国乃至世界所能接受并符合时代潮流的
战略稳定的共识性概念。
(三)复合战略稳定理论
在以智能化为核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复
合战略稳定理论逐渐成形。复合战略稳定理论认为,过度聚焦战略武器来考察和分
析战略稳定欠缺全局思维。战略稳定的本质并不是战略武器,而在于相关国际体系
中主要角色的战略关系。 源于冷战的核武器与核军控领域的战略稳定概念已经发
④
展为如今的复合战略稳定,并且从范畴和主体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且相互交错的综
合战略平衡状态。实际上,所谓真正的战略稳定性仅仅只是柏拉图式的理想,从本
质上讲是无法实现的政策目标。但是,通过各国的努力可以寻求建立更为稳定的双
边和多边关系,甚至塑造一个更为稳定的国际安全整体环境。
⑤
相较于核战略稳定与军事战略稳定,复合战略稳定有两个重要变化。第一,战
略稳定的范畴从描述核力量关系到军事与安全关系、再到总体战略关系的扩展。保
① 罗曦:《美国构建全域制胜型战略威慑体系与中美战略稳定性》,《外交评论》2018 年第 3
期,第 38 页。
② 例如,王政达:《中美复合战略稳定关系:建构依据、基本框架与发展趋势》,《国际安全
研究》2019 年第 5 期。
③ 沈逸:《解析中美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目标、方向与路径之争》,《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8 年第 9 期,第 26 页。
④ 徐纬地:《战略稳定及其与核、外空和网络的关系》,《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8 年第 9
期,第 20 页。
⑤ C. Dale Walton and Colin S. Gray, “The Geopolitics of Strategic Stability: Looking Beyond
Cold Warriors and Nuclear Weapons,” in Elbridge A. Colby and Michael S. Gerson, eds., Strategic
Stability: Contending Interpretations, Carlisle, PA: U.S. Army War Colleg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2013, pp. 85-116.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