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4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2期
P. 154

գ೐ྟ൪࢘༯గީэ߄აВ৯Ԋ๬֥Ԯ֝ࠏᇅฐ࣮

            件导致环境退化严重,造成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环境条件。因此,环境因素是导致
                                       ①
            卢旺达惨案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土壤沙化严重,
            自我恢复能力差,面对气候变化冲击适应能力不足,植被难以恢复,水土流失风险

            上升。   随着环境稀缺变得更加严重,一些社会的适应能力将逐渐降低。生态脆弱
                  ②
            性较高的国家,一旦遭受气候变化的冲击,无法保障人民生存的地区将成为大量移
            民的源头,可能导致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因此,降低生态脆弱性对于防止暴力冲
            突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脆弱性对冲突的屏障作用
                 生态脆弱性往往与更广泛的社会因素结合在一起,共同对人类安全造成隐患,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与政治脆弱性,它们都是冲突发生的深层原
            因,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安全。

                 经济脆弱性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对于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敏感
            性和适应能力,是脆弱性中的关键因素。

                 经济结构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一个国家的贫穷问题可能导致其对于气候变化
            负面影响尤其敏感。人们越是依赖对气候敏感的自然资本形式,对经济或社会资本
            形式的依赖就会越少,他们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也就越大。如果一个地区经济结构
            以农业为主,高度依赖降水和温度等气候要素,那么气候变化就会对农业生产和经

            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暴力冲突的风险上升。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越依
            赖于自然和气候,国家经济脆弱性也就越强。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社会,依靠
            农业维持其经济,很容易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若人们主要通过开采自然资源来维
            持生计,农业产量下降便将导致经济大幅衰退。在东帝汶,85%的人口唯一或主要

            的收入来源是农业,46%的农村人口生活在每天 0.55 美元的贫困线以下。   玉米是
                                                                               ③
            东帝汶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而且没有其他农作物可作为替代。因此,在降水量少的
            时期,玉米产量可减少 1/ 3,导致普遍的饥饿和儿童营养不良。   如果气候变化使
                                                                      ④
            旱季降水量减少,可能会对东帝汶农村粮食生产与人民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在



                ①  Nancy Gibbs, “Why? The Killing Fields of Rwanda,” Time, May 1994, https://content.time.
            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64413,00.html.
                ②  张海滨等编著:《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商务印书馆 2022 年版,第 44-45 页。
                ③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East Timor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January
            2022, https://hdr.undp.org/system/files/documents/easttimor2002enpdf.pdf.
                ④  Jon Barnett, Suraje Dessai and Roger N. Jones,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in East Timor,” A Journal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Vol. 36, No. 5, 2007.

            · 152 ·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