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1804
P. 20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 40 年(1978-2017):脉络、意义与图景
①
国际政治经济(IPE)等宽广领域。 余潇枫在译介巴里·布赞(Barry Buzan)《国
际安全研究的演化》时写到,NTSS 源于国际安全研究中对诸多非军事性议题而展
开论述的建构主义、批判安全研究等七个扩展–深化学派(widening-deepening),
琳娜·汉森(Lene Hansen)将此七个学派视为非传统安全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
②
余潇枫将其作为 NTSS 的七个视角或路径(perspective/approach)。 同时,中国学
者在国际关系(IR)领域的理论探索,如赵汀阳“新天下主义”、阎学通“道义现
实主义”、秦亚青“国际政治关系理论”、王逸舟“创造性介入”等,为中国 NTSS
③
奠定了学术基础。 此外,(国际)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中的发展研究
(development studies)、人的解放(human emancipation)、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
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等研究也极大地推动了 NTSS 的发展。但要说明的是,西
方 IR、IS、IPE 等相关研究中鲜有以非传统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为“名
号”的专门研究,而多是具体议题研究。因此,西方 NTSS 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非
传统安全思想”在相关议题中的展开。同时,在国际话语体系形塑中国 NTSS 的
问题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同时,如何避免本土知识和理论成为自说自话的封闭体系
而形成中国与世界沟通及让其准确理解中国思想的障碍,这是中国 NTSS 可能面
临的特殊难题。
其次,本土化或中国化,指中国学者引入“非传统安全”及在“非传统安全”
的专门名号下展开积极探索。关于“非传统安全”的引入,有据可查的最早使用
“非传统安全”一词的公开发表论文是 1994 年王勇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上发
④
表的《论相互依存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一文。 由于西方 IR、IS、IPE 在中
国学术领域具有相当支配影响,中国 NTSS 伊始就自然而然地沿袭了 IR、IS、IPE
① 刘中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研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
第 4 期,第 32-37 页。
② [丹麦] 琳娜·汉森:《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概念和方法:话语分析的启示》,李佳译,载《世
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3 期,第 90 页。对于该七个学派,朱锋认为,布赞与汉森不愿接受与
“美国主义”相对立的“欧洲主义”是一个“边疆地带”(非主流地带),因此两位研究者对“欧
洲主义”所做的学派归类也只是“一种谨慎的、平衡的折衷主义”。参见[英] 巴里·布赞、[丹麦]
琳娜·汉森:《国际安全研究的演化》,余潇枫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导读二,
第 9-10 页。
③ 余潇枫:《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6 期,
第 132-133 页。
④ 对此,笔者参加“2012 年亚太非传统安全年会”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
主任、学部委员张蕴岭教授就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他就在各种场合提及“非传
统安全”。
∙ 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