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201804
P. 22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 40 年(1978-2017):脉络、意义与图景

            及如何建构“中国学派”等。
                 1.  核心概念愈加明晰
                 概念是学术研究得以展开的基本单元。应如何准确理解“非传统安全”这一核

            心概念?学界主要围绕概念定位、内涵界定及主要特征三方面来展开。
                 第一,在概念定位上,“非传统安全”引入之初,中国学界就产生了“革命
                                              ①
            论”“常规论”“陷阱论”三种评说:   “革命论”认为它为回应安全新挑战给出
            了全新的思想或范式,以余潇枫、张蕴岭、王逸舟、何忠义等为代表。“常规论”
            认为其只是安全概念的衍生物,是传统安全概念中被排斥和不被指称的问题,以
            朱锋、查道炯等为代表。“陷阱论”认为其削弱了国家核心利益,“不是无知就是
            谎言”,或干脆就是“伪命题”,以孟宪生、叶知秋为代表。但不可否认,当前非

            传统安全的概念讨论已基本结束,其范畴表达及现实意义得到普遍认可,并作为
            国家安全领域的一种问题指向和治理新路而转化为学界和实务界的通用话语。
                 第二,在内涵界定上,非传统安全因其多样化的内涵界定而遭受“边界争议”。

            关于非传统安全本质内涵的理解大体分为两类,一类突出强调“非军事性”,即与
                                                                                   ②
            “传统安全”进行差异比较,“非战争”“非军事”“非国家中心”是其本质。   这
            类理解更多指向低政治、直接与“人”相关的现实问题,因此学界常认为与“非传
            统安全”相近的概念还包括“非军事安全”“非常规安全”等,而“人的安全”是

            非传统安全的核心。另一类是“非传统的”安全,即“新”的安全,一切“不同于
            传统”的思维、问题、政策等,都是“非传统安全”,是一种区别于“危态对抗”
                            ③
                                                                             ④
            的“优态共存”,   或是一种“新安全”“系统安全”或“总体安全”。
                 第三,在主要特征上,学界总体认可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综合性、突发性、转
            化性、跨国性、复杂性等基本特征。此外,在对待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上,
            学界在非传统安全引介之初就较明确地认为,提出非传统安全并非是要取代或否认


                ①  对此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参见余潇枫:《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载《国
            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6 期,第 132-133 页。
                ②  如从领域、因素、行为体、过程、能力等不同方面的界定都突出了“非军事”“非国家”
            的特征。参见余潇枫:《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6
            期,第 129-130 页。
                ③  余潇枫将非传统安全界定为“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参见余潇枫:《从危态对抗到优态
            共存——广义安全观与非传统安全战略的价值定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 年第 2 期,第
            8-13 页。
                ④  刘跃进:《系统安全观及其三层次》,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第 3-9 页;
            刘跃进:《非传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载《国际安全研究》2014 年第 6 期,第 3-25 页。
            ∙ 20 ∙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