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1804
P. 32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 40 年(1978-2017):脉络、意义与图景
①
尚缺乏一套“具有唯一性和辨识度的分析(方法)体系”, 且定量与实证研究十分
薄弱(国家基金资助的 186 项研究成果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只有 12 项,约占 6.5%)。
即便是 NTSS 的若干“学派”及其方法,也是中国学者在译介国外作品时总结或转达
到中国学术圈的。同时,呼唤跨学科研究,但关于跨学科的方法论缺乏,对于跨学科
研究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尚缺乏前提性论证。此外,与风险研究、危
机研究、灾害研究等邻近研究还未形成深度的比较与对话。国际性不足,即对国外同
行研究的引介、评论不足,也未能与之开展卓有成效的对话。中国学界对美国、俄罗
斯、欧盟及动荡中的西亚北非等地的传统安全政局给予了充分关注,而相比之下,对
于联合国的人类权利与发展(如消除饥饿、贫穷,防控疾病,食物和饮用水安全等),
亚洲区域的“人的安全”“综合安全”,欧洲“区域复合安全”,北欧和平学、巴黎学派
等与非传统安全内核更为接近的学术研究,关注和讨论则明显滞后,与其对话也就显
得更加不足。此外,研究之独立性不足,即研究之议题选择与思想创造过多地受到安
全政治与安全政策的主导,研究之应有的独立性未能一以贯之地保持。尤其是中央国
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国家安全得到了无以复加的关注,研究重点转向了对相关问题
与国家安全之关联性进行论述,而非传统安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鲜有突破。
(二)未来图景
非传统安全的理论探索要有能力回应动荡复杂的安全现实,并指引安全治理变
革。中国未来的 NTSS 应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研究格局上,要有“国际安全”转向“全球安全”“人类安全”的大视
野,要在更大的视角下来关照人类普遍性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中国学者关于从“国
②
际”转向“全球”“世界”已有诸多论说。 秦亚青在比较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
罗伯特·考克斯(Robert Cox)关于“研究问题”的判定后,认为不同的研究问题
来源于不同社会文化的表象系统,基于这种表象系统的理论核心问题外化为时间、
③
空间和文化特征。 据此定位,中国 NTSS 的全球格局就有三个方向:应十分注重
① 余潇枫:《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6 期,
第 143 页。
② 例如,苏长和提出“世界安全”、郑先武提出“多元安全共同体”、秦亚青提出“关系治
理”、任晓提出“东亚‘共生’体系”、庞中英提出“全球政府”、李东燕提出“全球安全治理”、
王义桅提出“包容性崛起”与“安全文明”、杨洁勉提出“和谐共生”、刘江永提出“多元共存”、
朱明权提出“责任优先”、余潇枫提出“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等等。
③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 年第
3 期,第 16 页。
∙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