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1805
P. 8
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势及其影响与中国的应对
①
诸多问题。
由于恐怖主义具有溢出效应的特点,因此,有研究认为东南亚恐怖主义必将对
中国产生影响。自 2014 年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东南亚恐怖主义对中国的
②
影响及其应对。 从 2016 年开始,出现了多篇研究域外恐怖主义向东南亚渗透的
论文,对当前 IS 渗透东南亚的最新态势及其对该地区及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影响
③
进行分析,并就东南亚国家及中国如何应对这一形势进行了思考。 尤其值得注意
的是,从 2016 年起,国内外恐怖主义研究学界开始关注中国西部“三股势力”(分
裂主义、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新动态,认为它们与国际恐怖主义及东南亚恐怖势
力不断勾连、融合,已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共同的恐怖主义威胁,需引起各方高度重
④
视。
总体而言,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关于东南亚恐怖主义新态
势的研究。从 2014 年 IS 宣告成立,特别是 2016 年其遭受重创并加紧向外扩展以
来,关于 IS 向东南亚扩张的研究开始增多。二是对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的一些暴
力恐怖活动新情况以及缅甸“罗兴亚”群体中的极端分子的暴力袭击活动还没有进
行深入和系统研究。三是对于 2017 年 IS 中东战场全面溃败后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外溢效应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将以 IS 溃败后国际恐怖主
① 部分研究成果参见王利文:《集体行动的逻辑与东南亚反恐合作的困境》,载《东南亚
研究》2011 年第 1 期,第 10-16 页;胡向春:《东南亚反恐合作分析与展望》,载《现代军事》
2016 年第 3 期,第 38-43 页;贾宇、张金平:《世界各国打击“伊斯兰国”反恐立法的焦点与
困境》,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6 期,第 99-107 页;卢光盛、
周洪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反恐合作的态势、问题及对策》,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6 期,第 63-72 页。
② 部分研究成果参见涂华忠、红梅:《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反恐合作机制研究》,
载《东南亚南亚研究》2014 年第 2 期,第 7-12 页;丛培影:《中国如何应对 ISIS 威胁》,载《领
导之友》2015 年第 8 期,第 51-52 页;朱泉钢:《“伊斯兰国”组织的全球野心及其对中国的
影响》,载《国际关系研究》2015 年第 6 期,第 72-83 页。
③ 部分研究成果参见张洁:《中国―东盟:联合防范“迁徙圣战”》,载《世界知识》2015
年第 6 期,第 21-24 页;董漫远:《“伊斯兰国”外线扩张:影响及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
2016 年第 5 期,第 88-102 页;陈庆鸿:《“伊斯兰国”对东南亚地区的渗透评估》,载《国际
研究参考》2016 年第 7 期,第 28-34 页;张金荣、张欣月、杨尧:《“伊斯兰国”向东南亚渗
透剖析》,载《当代世界》2016 年第 6 期,第 46-49 页;王玉娟、方天建:《泛伊斯兰背景下
“伊斯兰国”对东南亚的渗透》,载《东南亚研究》2017 年第 1 期,第 115-130 页。
④ 部分研究成果参见:Nodirbek Soliev, “Growing Uighur Militancy: Challenges for China,”
RSIS Commentary, No. 27 (February 2016); Bilveer Singh, “Southeast Asian Terrorism: Rise of the
Uighur Factor,” RSIS Commentary, No. 1 ( January 2016);李晨阳、宋少军:《试析新疆维吾尔人
在东南亚的非法流动问题》,载《新疆社会科学》2016 年第 1 期,第 70-76 页。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