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0 - 201901
P. 120
文化融入策略与恐怖组织的认同
恐怖分子动机的模型更具有说服力。其中,挫折–攻击模型的主要观点是:挫折导
致无力感从而引起攻击行为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挫折使原本的普通人承受了负
面的身份,从而最终演变成恐怖分子。已故政治学家珍妮·克努森(Jeanne N.
Knuston)持该观点,她曾研究过一个案例。一名克罗地亚籍恐怖分子之所以变为
恐怖分子,是因为他在克罗地亚是属于少数族裔,由于未能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而感
①
到失望,并因此承担了负面的身份。 在工具模型看来,恐怖分子的攻击性行为仅
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但在这里,有必要对恐怖分子的动机再做进一步区分。威
拉德·哈特普(Willard Hartup)曾从动机角度将行为者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
击和工具性攻击,其中,敌意性攻击与愤怒相关,且通常不会计算长期的影响结果;
②
工具性攻击则把攻击当做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目的。
第三,在认知层面,研究发现“恐怖分子的行动是基于对世界的主观解释而不
③
是客观现实”。 恐怖分子大多存在归因偏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环
境的需要。也有学者认为,因为恐怖分子大多倾向于外部归因,把自身在现实生活
④
中的失败归咎于别人而非自己,所以其对外部世界抱有敌对态度。 此外,阿伦·贝
克(Aaron Beck)通过研究发现,恐怖分子的认知扭曲相似性在个体和组织中都明
⑤
显存在,在其认知中,人只有好或坏两个维度。
(二)群体层面
个体的相似性为恐怖分子聚集在一起提供了可能性,他们结成组织,并在一定
机制的作用下,对整个组织逐步形成认同。
首先,当我们具体讨论“恐怖分子是如何加入恐怖组织”这一问题时,涉及“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相互交织的招募/被招募流程。一方面,“自上而下”
① Rex A. Hudson, The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Terrorism: Who Becomes a Terrorist and
Why?, Washington D. 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1999, p. 20.
② Willard Hartup,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29, No. 5, 1974, pp. 336-341.
③ Martha Crenshaw, “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the Terrorist: Ide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Terrorism,” in Robert O. Slater and Michael Stohl, ed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Landan: Macmillan Press, 1988, pp. 12-46.
④ Martha Crenshaw,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Terrorism,” in Margret Hermann, ed.,
Political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6, pp. 379-413.
⑤ Aaron Beck, “Prisoners of Hate,” Behavior Research & Therapy, Vol. 40, No. 3, 2002,
pp. 209-216.
·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