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201901
P. 123
2019 年第 1 期
二 本文的分析框架
身份(identity)是一个个性与社会心理学中的传统概念,它可被看作一种社会
①
类别,其中包含着个人的自我意义以及对某一社会成员资格的诉求。 其中,身份
认同通常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归属于某一群体的精神纽带”和作为“我者”对立
②
面存在的“他者”。 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把对方看成是“我者”还是
“他者”,是群体关系中认同的核心与关键所在。由此,身份认同强调心理上的归
属性,是对同一性的认可和差异性的区分。
身份认同理论包含多个分支,其中,社会认同作为身份认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人类的认同可以分为自然属性认同和社会属性认同
两部分,自然属性认同通常包括个人的出生地、性别等,社会属性认同主要包括宗
教信仰、职业身份等。通常认为自然属性认同是不可更改的,而社会属性认同是
可以改变的,因为它主要是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的产物,也更容易被赋予政治意
③
义。” 张莹瑞、佐斌指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
(ethnocentrism),而种族中心主义包括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
④
体歧视(out-group derogation)。 社会认同强调社会分类过程中的区别,某一群
⑤
体只会因为它区别于他者而存在。 当个体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社会群体并对该群体
产生认同时,个体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会以群体为基础,将内群体和外群体作为情绪
⑥
的反应目标。 因此,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人或群体在共同相处的过程中,由于本
身传承下来的文化不同而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冲突。
个体对群体要达到认同的程度,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对群体成员身份的认
① Kay Deaux, “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Vol. 19,
No. 1, 1993, pp. 4-12.
② 罗志祥:《浅析民族分离运动中的认同因素》,载《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6 年第
12 期,第 93 页。
③ 付彦林:《外来挑战:身份认同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产生》,载《南亚研究季刊》2017
年第 3 期,第 91 页。
④ 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载《心理科学进展》2006 年第 3 期,第
475-480 页。
⑤ 张萌萌:《西方身份认同研究述评》,载《云梦学刊》2011 年第 3 期,第 28-33 页。
⑥ 张婍、冯江平、王二平:《群际威胁的分类及其对群体偏见的影响》,载《心理科学进
展》2009 年第 2 期,第 473-480 页。
· 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