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27
2019 年第 4 期
的角色。人际网络指的是先前存在的社会关系,虚拟网络即互联网,基于人际网络、
虚拟网络 形成的行 为激进化 分别叫做 “面对面 的激进化 ”( face-to-face
radicalization)、“线上激进化”(online radicalization)或称“自我激进化”
(self-radicalization)。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也会促进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激
进化。虽然人际网络、虚拟网络与大众传媒都是行为激进化的中介因素,但它们的
①
作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直接导致三者招募效果的不同。 因此,下文将具体分析
人际网络、虚拟网络与大众传媒在行为激进化中的作用。
(一)人际网络的作用
恐怖组织通常在教育和信仰机构、社区中心、书店、宗教学习团体、运动队、
工作场所、专业协会、社会运动组织、当地慈善机构和监狱等先前存在的人际网络
中寻找到有利的招募环境。 这些先前存在的人际网络被称为“激进环境”或“风
②
险场所”。在这些激进环境中,监狱往往是风险性最高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场所。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服刑的恐怖分子往往不会轻易在监狱中放弃恐怖主义,反而会
在狱中培育或组建恐怖网络,带动普通罪犯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如伊拉克的布卡
监狱。 关于人际网络在行为激进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③
首先,人际网络有助于形成集体身份。马克·萨格曼(Marc Sageman)指出,基
④
于人际网络导致的暴力和恐怖活动是一个集体决定,而非个体决定。 这意味着,人
际网络作为一种团体动力能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如研究发现,大多数去往伊拉克、
⑤
叙利亚的“外籍战士”,至少是两个人或三个人构成的小团体。 由于亲情与友谊等
社会关系本身就带有信任、忠诚等群体内认知,一般不会产生防御、戒备的心理,再
加上亲人、朋友等经常沟通,只要这其中有一名恐怖分子或“风险个体”,那么其他
① 招募效果由高到低排列:人际网络>虚拟网络>大众传媒。参见 Sean C. Reynolds and
Mohammed M. Hafez,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German Foreign Fighters in Syria and Iraq,”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February 2017, pp. 1-26。
② Mohammed Hafez and Creighton Mullins, “The Radicalization Puzzle: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of Empirical Approaches to Homegrown Extremism,”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 38,
No. 11, 2015, p. 964.
③ Mohammed M. Hafez, “Jihad after Iraq: Lessons from the Arab Afghans,” Studies in Conflict
& Terrorism, Vol. 32, No. 2, 2009, pp. 73-94.
④ Marc Sageman, “A Strategy for Fighting International Islamist Terrorist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 618, July 2008, p. 227.
⑤ Mohammed M. Hafez, “Martyrs without Borders: The Puzzle of Transnational Suicide
Bombers,” in Marie Breen-Smyth, ed., The Ashgate Companion to Political Violence, Surrey, UK:
Ashgate Publishing, 2012.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