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第4期
P. 24

理解恐怖分子的行为激进化:一个整合性分析框架


            受到真主的惩罚,甚至威胁对他们实施塔克菲尔原则。在调动目标群众参与建设
            “哈里发国”方面,“伊斯兰国”领导人将“天启”(apocalypse)叙事和“哈里
            发国”的出现联系起来,认为预示着“古兰经式的国家”(Qur’anic state)的迹象

                                              ①
            已经出现,需要通过努力加以创立。   同时重构“末日决战”的理念,宣扬末日审
            判之前将在一处名为达比克(Dabiq)的地方和“罗马军队”进行决战。所以“伊斯
                                                                                   ②
            兰国”在占领土地之后,只需等待“罗马军队”的到来,接受末日决战的胜利。   而
            对于“哈里发国”的出现无动于衷,不迁徙至伊拉克和叙利亚作战的逊尼派穆斯
            林,“伊斯兰国”领导人表示他们将会被“异教徒”和“叛教者”所玷污,以致认
                                      ③
            识不到自己的信仰和同胞。
                 (二)恐怖组织对认同的建构

                 前文从架构视角分析了“伊斯兰国”的架构叙事,但就目的而言,这些叙事旨
            在建构目标群众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鼓动他们积极支持甚至参与到“圣战”
            事业中来。为此,“伊斯兰国”通过其架构叙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施认同政

            治。首先,通过歪曲宗教理念塑造群体认同的边界。威廉·康诺利(William
            Connolly)指出,“差异需要认同,认同需要差异……解决对自我认同怀疑的办法,
                                                                 ④
            在于通过建构与自我对立的他者,由此来建构自我认同”。  基于此,“伊斯兰国”
            需要提供一套标准来对“内群体”(in-group,也称作自群体)和“外群体”

            (out-group,也称作他群体)进行区分。从其架构叙事上看,这套标准主要是伊斯
            兰激进主义,即是否认同重建伊斯兰世界和“哈里发国”的理想。一方面,“伊斯
            兰国”利用宗教信仰将自己塑造为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如重建伊斯兰世界的先锋、

            恢复“哈里发国”的“卫士”等;另一方面,“伊斯兰国”将不符合其标准的国家
            或个人视为“异教徒”和“叛教者”,这不仅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得到西
            方国家支持的世俗阿拉伯政权、中东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还包括俄罗斯、逊尼派


                ①  Cole Bunzel,  “From Paper State to Caliphate: The Ideology  of the Islamic State,”  The
            Brookings Project on U.S. Relations with the Islamic World, Analysis Paper, No. 19, March 2015,
            p. 15, https://www.brookings.edu/wp-content/uploads/2016/06/The-ideology-of-the-Islamic-State-1.pdf.
                ②  关于“哈里发国”、“末日决战”等叙事内容、演变与存在问题的讨论,参见 William McCants,
            The ISIS Apocalypse: The History, Strategy, and Doomsday Vision of the Islamic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15。
                ③  Islamic State, “To Our Sisters: The Twin Halves of the Muhajirin,” Dabiq, No. 8, 2015, p. 32.
                ④  William E. Connolly,  Identity/Difference: Democratic  Negotiations of  Political Paradox,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x,  转引自李捷:《极端主义组织与认同政治的建构》,载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 年第 4 期,第 92 页。
            · 22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